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縮略语/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7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2-15页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一、血清总IgE鲁米诺氧通道免疫分析法的建立及方法学评价 | 第17-3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7-23页 |
1.1 仪器设备与实验器材 | 第17页 |
1.2 重要材料和试剂 | 第17-18页 |
1.3 试剂配制 | 第18页 |
1.4 实验方法 | 第18-23页 |
1.4.1 血清收集 | 第20页 |
1.4.2 受体微球包被 | 第20-21页 |
1.4.3 多克隆抗体包被生物素 | 第21页 |
1.4.4 标准品的配制 | 第21页 |
1.4.5 测定步骤 | 第21-22页 |
1.4.6 检测条件优化 | 第22页 |
1.4.7 方法学评价 | 第22-23页 |
2 结果 | 第23-26页 |
2.1 测定方法的优化 | 第23-24页 |
2.2 方法学评价 | 第24-26页 |
2.2.1 精密度检测 | 第24-25页 |
2.2.2 灵敏度检测 | 第25页 |
2.2.3 准确性检测 | 第25页 |
2.2.4 正常参考值范围 | 第25页 |
2.2.5 与透射免疫比浊法比较 | 第25-26页 |
2.2.6 干扰性检测 | 第26页 |
3 讨论 | 第26-29页 |
4 小结 | 第29-30页 |
二、蟹过敏原提取及血清特异性IgE鲁米诺氧通道免疫分析法的建立 | 第30-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7页 |
1.1 仪器设备与实验器材 | 第30页 |
1.2 重要材料和试剂 | 第30-31页 |
1.3 试剂配制 | 第31-33页 |
1.4 实验方法 | 第33-37页 |
1.4.1 血清收集 | 第34页 |
1.4.2 蟹蛋白粗提物制备 | 第34-35页 |
1.4.3 蛋白组份分析 | 第35页 |
1.4.4 western-blot鉴定提取蛋白的免疫学活性 | 第35页 |
1.4.5 捕获法-血清蟹特异性IgE检测模式建立 | 第35-37页 |
1.4.6 临床标本未取得满意结果原因分析 | 第37页 |
2 结果 | 第37-48页 |
2.1 蛋白粗提液成分分析 | 第37-38页 |
2.2 提取蟹蛋白免疫活性鉴定 | 第38-39页 |
2.3 蟹蛋白标记生物素条件的优化 | 第39页 |
2.4 验证反应所测IgE是否为特异性IgE | 第39-40页 |
2.5 检测条件优化 | 第40-42页 |
2.5.1 反应基质的优化 | 第40-41页 |
2.5.2 生物素稀释液的选择 | 第41页 |
2.5.3 生物素化蟹蛋白浓度的优化 | 第41页 |
2.5.4 反应顺序的优化 | 第41-42页 |
2.5.5 延长反应时间 | 第42页 |
2.6 临床标本未取得满意结果原因分析 | 第42-48页 |
2.6.1 筛选临床标本 | 第42-43页 |
2.6.2 生物素化抗原组份分析 | 第43-44页 |
2.6.3 生物素化抗原免疫活性分析 | 第44-46页 |
2.6.4 捕获受体微球方法原因分析 | 第46-47页 |
2.6.5 验证是否由于固相材料影响反应 | 第47-48页 |
3 讨论 | 第48-51页 |
4 小结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8-59页 |
附录 | 第59-62页 |
综述 | 第62-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