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1.2 模态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3 工况模态分析方法(OMA)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1 时域识别方法 | 第11-13页 |
1.3.2 频域峰值拾取法 | 第13页 |
1.4 OMA 方法优点 | 第13-14页 |
1.5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基于自互谱的 OMA 模态分析方法及其软件 | 第16-30页 |
2.1 模态分析方法及其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2.1.1 模态分析 | 第16-17页 |
2.1.2 结构动力学基础 | 第17-18页 |
2.2 基于自互谱的 OMA 模态分析方法 | 第18-25页 |
2.2.1 拉线塔的环境特征分析 | 第19-20页 |
2.2.2 激励信号特征分析 | 第20-21页 |
2.2.3 功率谱估计理论 | 第21-22页 |
2.2.4 相干函数 | 第22-23页 |
2.2.5 自互功率谱原理 | 第23-25页 |
2.3 基于自互功率谱法的 OMA 模态分析软件编制 | 第25-29页 |
2.3.1 OMA 方法的流程 | 第25-26页 |
2.3.2 自互功率谱法的 LabVIEW 程序 | 第26-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基于自互谱的 OMA 模态分析软件的验证 | 第30-41页 |
3.1 悬臂梁振动实验模型及实验系统 | 第30-33页 |
3.1.1 实验方案 | 第30-31页 |
3.1.2 激励系统装置 | 第31-32页 |
3.1.3 采集系统装置 | 第32-33页 |
3.2 悬臂梁振动模态实验结果 | 第33-38页 |
3.2.1 基于 OMA 的模态分析实验结果 | 第33-37页 |
3.2.2 基于传统力锤激振实验的结果 | 第37-38页 |
3.3 悬臂梁模型的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38-40页 |
3.4 悬臂梁振动频率实验结果和理论结果的分析对比 | 第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拉线塔模型模态数值分析 | 第41-50页 |
4.1 拉线塔模型 | 第41-42页 |
4.2 拉线塔模态分析理论 | 第42-43页 |
4.3 拉线塔模型 ANSYS 建模 | 第43-44页 |
4.3.1 拉线塔主柱建模 | 第43页 |
4.3.2 拉线塔拉线建模 | 第43-44页 |
4.4 拉线找形计算 | 第44页 |
4.5 拉线塔模型加载求解 | 第44-47页 |
4.6 拉线张力对拉线塔频率的影响 | 第47-4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拉线塔模型实验 | 第50-61页 |
5.1 模型实验系统 | 第50-51页 |
5.1.1 实验硬件设备 | 第50-51页 |
5.1.2 实验软件应用 | 第51页 |
5.2 拉线塔模型力锤击振实验 | 第51-54页 |
5.3 环境激励拉线塔模型实验 | 第54-58页 |
5.3.1 信号采集 | 第55页 |
5.3.2 信号分析 | 第55-58页 |
5.4 综合结果讨论 | 第58-5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论文结论 | 第61页 |
6.2 论文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