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 第9-15页 |
·研究对象 | 第9页 |
·仪器和设备 | 第9-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4页 |
·起搏器的选择和置入 | 第10-11页 |
·起搏器功能程控 | 第11页 |
·超声心动图检测 | 第11-14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实验结果 | 第15-19页 |
·入选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 | 第15页 |
·两组患者术前各超声指标的比较 | 第15-16页 |
·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观察指标的比较 | 第16页 |
·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观察指标的比较 | 第16-17页 |
·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时观察指标的比较 | 第17-18页 |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最佳AV间期的变化 | 第18页 |
·LVEF变化值与LRVPEI和SPWMD变化值的相关性分析 | 第18-19页 |
第三章 讨论 | 第19-27页 |
·左心室同步是心功能更重要的决定因素 | 第19-20页 |
·AV间期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第20-21页 |
·最佳AV间期的个体差异及随时间的变化 | 第21-23页 |
·心功能与心脏电同步性的相关性 | 第23页 |
·起搏对心脏功能的短期影响及其机制 | 第23-24页 |
·起搏对心脏功能和结构的长期影响及其机制 | 第24-27页 |
·局部心肌血流灌注异常和室壁运动障碍 | 第24-25页 |
·心脏作功效率下降,心肌耗氧量增加 | 第25页 |
·心室重构和心肌组织结构的改变 | 第25-27页 |
结论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3页 |
文献综述 | 第33-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附录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