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1 材料 | 第14-15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1.2 入选标准 | 第14页 |
1.3 排除标准 | 第14-15页 |
1.4 实验室检测 | 第15页 |
1.5 实验室检测参考标准 | 第15页 |
2 方法 | 第15-16页 |
2.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2 统计学方法 | 第16页 |
3 结果 | 第16-27页 |
3.1 血清HBVDNA阴性乙肝相关肝癌患者年龄、性别分布 | 第16-17页 |
3.2 初诊血清HBVDNA<103copy/ml乙肝相关肝癌患者肝功能、Ca199检查 | 第17-18页 |
3.3 甲胎蛋白的检测情况及联合ALT、AST、ALP、GGT诊断肝癌的阳性率 | 第18-19页 |
3.4 AFP升高和年龄、肝功能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 第19-21页 |
3.5 抗病毒治疗和肿瘤大体形态分型、并发肿瘤转移、肝硬化及Child-Pugh分级的关系及对它们影响 | 第21-24页 |
3.5.1 肿瘤大体形态分型与抗病毒治疗的关系 | 第21-22页 |
3.5.2 肿瘤转移与抗病毒治疗的关系 | 第22页 |
3.5.3 肝硬化与抗病毒治疗的关系 | 第22-23页 |
3.5.4 Child-Pugh分级与抗病毒治疗的关系 | 第23-24页 |
3.5.5 ALT、AST、ALB、GLB与抗病毒治疗的关系 | 第24页 |
3.6 BMI、A/G比值、DeRitis比值对肿瘤大体形态学、肿瘤转移、不同治疗术后本次住院周期的影响 | 第24-27页 |
3.6.1 BMI、A/G比值、DeRitis比值对肿瘤大体形态学的影响 | 第24-25页 |
3.6.2 BMI、A/G、DeRitis比值对肿瘤转移的影响 | 第25-26页 |
3.6.3 BMI、A/G、DeRitis比值对行肝切除术、放射治疗及TACE术后本次住院天数的影响 | 第26-27页 |
4 讨论 | 第27-50页 |
4.1 乙肝病毒感染者和肝癌患者的分布 | 第27-28页 |
4.2 血清HBVDNA阴性乙肝相关肝癌患者在年龄和性别中的分布 | 第28-30页 |
4.3 AFP联合肝功能指标对血清HBVDNA<10~3copy/ml乙肝相关肝癌患者诊断以及Alb、A/B对其生存期的预测 | 第30-34页 |
4.4 AFP与原发性肝癌 | 第34-36页 |
4.5 血清HBVDNA<10~3copy/ml乙肝相关肝癌患者中AFP的影响因素 | 第36-37页 |
4.6 抗病毒史与血清HBVDNA<10~3copy/ml的乙肝相关肝癌患者 | 第37-44页 |
4.6.1 抗病毒史与肿瘤大体形态分型 | 第38-39页 |
4.6.2 抗病毒治疗和肿瘤转移 | 第39-40页 |
4.6.3 抗病毒治疗和肝硬化、Child-Pugh 分级 | 第40-42页 |
4.6.4 抗病毒治疗和 ALT、AST、ALB、GLB | 第42-44页 |
4.7 A/G、BMI、DeRitis比值对肿瘤大体形态学和肿瘤转移的影响 | 第44-47页 |
4.7.1 BMI对肿瘤大体形态学和肿瘤转移的影响 | 第44-45页 |
4.7.2 DeRitis比值对肿瘤大体形态学和肿瘤转移的影响 | 第45-46页 |
4.7.3 A/G比值和肿瘤大体形态学和肿瘤转移的关系 | 第46-47页 |
4.8 BMI、A/G比值、DeRitis比值对行肝切除术、放射治疗及TACE术后住院周期的影响 | 第47-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
综述 | 第58-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