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脾统血理论探讨蓝青强教授应用归脾汤治疗乙肝后肝硬化门脉髙压症的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部分 中医理论研究 | 第14-25页 |
1 脾统血的理论渊源 | 第14-16页 |
1.1 对脾统血的认识及探讨 | 第14-15页 |
1.2 对“脾不统血”的认识 | 第15-16页 |
2 中医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的认识 | 第16-20页 |
2.1 中医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病名的认识 | 第16-17页 |
2.2 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7-20页 |
2.2.1 疫毒炽盛 | 第17-18页 |
2.2.2 瘀血阻络 | 第18-19页 |
2.2.3 湿热蕴结 | 第19页 |
2.2.4 正气亏虚 | 第19-20页 |
3 归脾汤对慢乙肝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临床应用 | 第20-21页 |
4 蓝青强教授学术思想渊源 | 第21-25页 |
4.1 蓝青强教授简介 | 第21页 |
4.2 从脾论治肝病理论依据 | 第21-22页 |
4.3 蓝青强教授在脾统血理论指导下治疗的常见病 | 第22-25页 |
4.3.1 治疗失眠症 | 第22-23页 |
4.3.2 治疗妇科崩漏 | 第23页 |
4.3.3 治疗各类贫血 | 第23页 |
4.3.4 治疗眩晕症 | 第23-24页 |
4.3.5 治疗慢乙肝肝硬化 | 第24-25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5-54页 |
1 临床资料 | 第25-27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25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25-26页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5-26页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第26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26页 |
1.4 排除标准 | 第26-27页 |
1.5 病例脱落与剔除标准 | 第2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7-30页 |
2.1 分组方法 | 第27页 |
2.2 基础治疗 | 第27页 |
2.3 治疗组 | 第27页 |
2.4 对照组 | 第27页 |
2.5 疗程 | 第27-28页 |
2.6 观察指标 | 第28页 |
2.6.1 中医症状积分 | 第28页 |
2.6.2 疗效性指标 | 第28页 |
2.7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 第28-29页 |
2.8 安全性检测指标 | 第29页 |
2.9 统计学方法 | 第29-30页 |
3 结果 | 第30-36页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第30页 |
3.2 两组组患者病情程度比较 | 第30-31页 |
3.3 综合疗效比较 | 第31页 |
3.4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第31-32页 |
3.5 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 第32页 |
3.6 治疗前后肝纤维化四项比较 | 第32-33页 |
3.7 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比较 | 第33-34页 |
3.8 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的比较 | 第34页 |
3.9 治疗前后电子胃镜比较 | 第34-35页 |
3.10 治疗前后腹部B超比较 | 第35-36页 |
4 讨论 | 第36-54页 |
4.1 乙肝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现代研究 | 第36-43页 |
4.1.1 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 | 第36页 |
4.1.2 肝硬化门脉高压与出血倾向的理论研究 | 第36-37页 |
4.1.3 门脉高压症的临床表现 | 第37-38页 |
4.1.4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治疗 | 第38-43页 |
4.2 肝硬化门脉高压的辨证论治 | 第43-44页 |
4.3 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44-45页 |
4.4 组方分析 | 第45-50页 |
4.5 加味归脾汤的配伍特点 | 第50页 |
4.5.1 重益气升阳 | 第50页 |
4.5.2 标本兼顾 | 第50页 |
4.6 蓝青强学术思想总结 | 第50-51页 |
4.6.1 肝脾同治,重在治脾 | 第50页 |
4.6.2 病证结合,治病重在证 | 第50-51页 |
4.7 临床疗效评价 | 第51-53页 |
4.7.1 中医症状 | 第51页 |
4.7.2 肝功能 | 第51页 |
4.7.3 肝纤维化 | 第51-52页 |
4.7.4 凝血功能 | 第52页 |
4.7.5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 | 第52页 |
4.7.6 腹部B超指标 | 第52-53页 |
4.8 问题与展望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附录 | 第61-62页 |
综述 | 第62-71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