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研究思路 | 第13-16页 |
第一章 认识之论 | 第16-30页 |
第一节 认识能力及其作用 | 第16-23页 |
一、“凡以知,人之性” | 第16-19页 |
二、“知天”而“制天” | 第19-21页 |
三、“明分使群” | 第21-23页 |
第二节 认识形成的过程 | 第23-30页 |
一、“天官意物” | 第23-25页 |
二、“心有征知” | 第25-26页 |
三、“虚壹而静” | 第26-30页 |
第二章 知识之论 | 第30-40页 |
第一节 知识的内容 | 第30-32页 |
第二节 获取知识的途径 | 第32-38页 |
一、“学莫便乎近其人” | 第33-36页 |
二、“积微而著” | 第36-38页 |
第三节 知识的意义 | 第38-40页 |
第三章 智慧之论 | 第40-55页 |
第一节 “是是非非谓之智” | 第40-48页 |
一、“智”与“愚” | 第40-42页 |
二、“智”的形成过程 | 第42-43页 |
三、“智”的本质 | 第43-48页 |
第二节 “用天地、理万变” | 第48-55页 |
一、“道德纯备,智慧甚明,南面而听天下”的政治智慧论 | 第48-51页 |
二、“观往事,以自戒,治乱是非亦可识”的历史智慧论 | 第51-52页 |
三、“以德兼人”的军事智慧论 | 第52-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