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海洋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海洋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藻类材料固定化菌剂的研制与应用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前言第12-23页
    1.1 海洋溢油污染第12-16页
        1.1.1 海洋溢油污染及其危害第12-13页
        1.1.2 海洋溢油污染事件第13-15页
        1.1.3 石油资源及其组分第15-16页
    1.2 海洋溢油污染处置方法及待解决问题第16-17页
        1.2.1 海洋溢油污染处置方法第16页
        1.2.2 生物修复待解决的问题第16-17页
    1.3 石油降解菌资源第17-18页
    1.4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第18-21页
        1.4.1 固定化技术简介第18页
        1.4.2 固定化菌剂的实现方法与载体材料选择第18-19页
        1.4.3 固定化技术在海洋溢油污染修复中的应用第19-21页
    1.5 胶州湾溢油污染及前期调查第21页
    1.6 研究目的与内容第21-23页
        1.6.1 研究目的第21-22页
        1.6.2 研究内容第22-23页
第二章 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功能分析第23-40页
    2.1 引言第23-24页
    2.2 实验材料第24-27页
        2.2.1 采集样品信息第24-25页
        2.2.2 药品及试剂第25页
        2.2.3 常用溶液及培养基第25-26页
        2.2.4 实验仪器及软件第26-27页
    2.3 实验方法第27-30页
        2.3.1 石油降解菌的富集与分离第27页
        2.3.2 分子生物学鉴定与系统发育树的建立第27-28页
        2.3.3 重量法测定石油降解率第28-29页
        2.3.4 石油降解特性的GC-MS分析第29页
        2.3.5 表面活性剂菌株的鉴定第29-30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30-39页
        2.4.1 石油降解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第30-33页
        2.4.2 重量法评价菌株石油降解效果第33页
        2.4.3 石油降解菌产生表面活性剂的能力分析第33-35页
        2.4.4 石油降解菌降解不同石油成分的分析第35-39页
    2.5 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藻类材料固定化载体的筛选第40-56页
    3.1 引言第40-41页
    3.2 实验材料第41-42页
        3.2.1 实验菌株第41页
        3.2.2 药品及试剂第41页
        3.2.3 常用溶液及培养基第41-42页
    3.3 实验方法第42-45页
        3.3.1 藻类材料前处理第42页
        3.3.2 石油降解菌的培养及固定化载体的制备第42页
        3.3.3 载体的亲油性测定第42-43页
        3.3.4 固定化载体的显微结构观察及活细胞计数第43-44页
        3.3.5 重量法测定石油降解率第44-45页
        3.3.6 石油降解特性的GC-MS分析第45页
        3.3.7 降解液中可培养细菌的群落结构分析第45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45-54页
        3.4.1 载体材料亲油性第45-47页
        3.4.2 固定化菌剂的石油降解率第47-48页
        3.4.3 固定化菌剂石油烃降解特性分析第48-52页
        3.4.4 载体吸附菌体数量测定第52页
        3.4.5 载体吸附菌体的微观结构第52-54页
    3.5 小结第54-56页
第四章 海带渣为载体的石油降解固定化菌剂的研制第56-70页
    4.1 引言第56-57页
    4.2 实验材料第57-58页
        4.2.1 实验菌株第57页
        4.2.2 药品及试剂第57页
        4.2.3 常用溶液及培养基第57页
        4.2.4 实验仪器及分析软件第57-58页
    4.3 实验方法第58-62页
        4.3.1 制粒方式第58页
        4.3.2 菌液培养方法第58页
        4.3.3 高岭土配重剂的添加第58-60页
        4.3.4 水添加量的调整第60-61页
        4.3.5 粘合剂的添加量第61-62页
        4.3.6 固定化菌剂修复沉积物石油污染的模拟实验第62页
        4.3.7 固定化菌剂微观结构观察第62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62-68页
        4.4.1 高岭土配重剂添加量与分析第62-63页
        4.4.2 水添加量调整与分析第63页
        4.4.3 粘合剂添加量与数据分析第63-66页
        4.4.4 固定化菌剂模拟修复石油污染沉积物第66-67页
        4.4.5 固定化菌剂微观结构观察第67-68页
    4.5 小结第68-70页
第五章 固定化菌剂现场修复生态影响的评价第70-86页
    5.1 引言第70页
    5.2 实验材料第70-71页
        5.2.1 实验菌株第70页
        5.2.2 药品试剂及培养基第70-71页
        5.2.3 实验仪器及分析软件第71页
    5.3 实验方法第71-74页
        5.3.1 石油降解菌培养第71页
        5.3.2 细菌固定化菌剂制备第71页
        5.3.3 近岸沉积物油污现场修复试验第71-72页
        5.3.4 溢油生物修复效果评价第72-73页
        5.3.5 固定化菌剂微观结构观察第73页
        5.3.6 溢油修复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第73-74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74-84页
        5.4.1 发酵罐培养生长曲线第74-75页
        5.4.2 溢油生物修复效果评价第75-78页
        5.4.3 固定化菌剂生物修复过程电镜分析第78-79页
        5.4.4 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分析第79-84页
    5.5 小结第84-86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86-90页
    6.1 总结第86-87页
    6.2 展望第87-90页
参考文献第90-102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第102-104页
致谢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非封闭中空纤维气囊阻尼的关键参数识别与调控方法及固废纺丝初探
下一篇:含高浓度有机污染物的铜锌镍废水处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