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15页 |
| 1.1 前言 | 第12页 |
| 1.2 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 第12-14页 |
| 1.3 论文结构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近场小震剪切波分裂与微震识别方法 | 第15-30页 |
| 2.1 近场小震剪切波分裂 | 第15-17页 |
| 2.1.1 方法原理 | 第15-17页 |
| 2.1.2 近场小震剪切波分裂与微震识别 | 第17页 |
| 2.2 微震识别意义及发展历史 | 第17-19页 |
| 2.3 微震识别方法 | 第19-26页 |
| 2.3.1 单特征法 | 第19-22页 |
| 2.3.2 多特征法 | 第22-25页 |
| 2.3.3 综合分析法 | 第25-26页 |
| 2.4 匹配定位(M&L)法 | 第26-28页 |
| 2.4.1 方法原理 | 第26-27页 |
| 2.4.2 定位精度 | 第27-28页 |
| 2.5 应用与讨论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南北地震带中段-龙门山断裂带域上地壳地震各向异性 | 第30-55页 |
| 3.1 构造背景 | 第30-31页 |
| 3.2 数据与地震台站 | 第31-33页 |
| 3.3 近场小震资料的剪切波分裂 | 第33-35页 |
| 3.3.1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 3.3.2 研究结果 | 第34-35页 |
| 3.4 分析与讨论 | 第35-53页 |
| 3.4.1 时间延迟 | 第35-41页 |
| 3.4.2 偏振方向 | 第41-53页 |
| 3.5 结论 | 第53-55页 |
| 第四章 南北地震带南段-青藏高原东南缘三江侧向碰撞带上地壳地震各向异性初析 | 第55-66页 |
| 4.1 构造背景 | 第55-56页 |
| 4.2 数据与地震台站 | 第56-57页 |
| 4.3 近场小震资料的剪切波分裂 | 第57-61页 |
| 4.3.1 研究方法 | 第57-59页 |
| 4.3.2 研究结果 | 第59-61页 |
| 4.4 分析与讨论 | 第61-64页 |
| 4.4.1 时间延迟 | 第61页 |
| 4.4.2 偏振方向 | 第61-64页 |
| 4.5 结论 | 第64-66页 |
| 第五章 青藏高原东南缘三江侧向碰撞带微震识别与剪切波分裂 | 第66-74页 |
| 5.1 青藏高原东南缘三江侧向碰撞带微震识别 | 第66-70页 |
| 5.1.1 数据处理与识别 | 第66-68页 |
| 5.1.2 识别结果及检测有效性分析 | 第68-70页 |
| 5.2 遗漏地震的剪切波分裂 | 第70-74页 |
| 5.2.1 分析过程 | 第71页 |
| 5.2.2 结果与讨论 | 第71-74页 |
| 第六章 总结 | 第74-77页 |
| 6.1 主要结论 | 第74-75页 |
| 6.2 存在的问题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作者简介、在学习期间研究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