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地方城市经济论文

基于城市化质量的武汉市城乡一体化及其时空变化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目录第9-12页
1 绪论第12-25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4页
        1.1.1 城市化发展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1.2 城乡一体化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2 城市化质量与城乡一体化的相关理论第14-17页
        1.2.1 城市化质量的相关理论第14-15页
        1.2.2 城乡一体化的相关理论第15-17页
    1.3 城市化质量和城乡一体化研究进展第17-22页
        1.3.1 城市化质量的研究进展第17-18页
        1.3.2 城乡一体化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第18-22页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2-24页
        1.4.1 研究内容第22页
        1.4.2 研究方法第22页
        1.4.3 技术路线图第22-24页
    1.5 论文创新点第24-25页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第25-29页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第25页
        2.1.1 数据来源第25页
        2.1.2 数据处理第25页
    2.2 研究方法第25-29页
        2.2.1 因子分析法第25-27页
        2.2.2 空间自相关模型第27-28页
        2.2.3 变化幅度考核模型第28页
        2.2.4 重心法第28-29页
3 基于城市化质量的武汉市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第29-42页
    3.1 研究区概况第29-33页
        3.1.1 地理位置第29页
        3.1.2 自然条件第29页
        3.1.3 社会经济状况第29-33页
    3.2 构建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第33-36页
        3.2.1 指标选取第33页
        3.2.2 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第33-36页
    3.3 城乡一体化评价第36-42页
        3.3.1 2010年武汉市城乡一体化评价第36-40页
        3.3.2 武汉市2000-2010年各区城乡一体化综合评价第40-42页
4 武汉市城乡一体化时空变化分析第42-54页
    4.1 城乡一体化时间变化分析第42-44页
        4.1.1 武汉市城乡一体化时序变化第42-43页
        4.1.2 各区城乡一体化时序变化第43-44页
    4.2 城乡一体化空间演变分析第44-51页
        4.2.1 武汉市近十年城乡一体化空间变化第44-46页
        4.2.2 武汉市近十年城乡一体化空间变化幅度第46-47页
        4.2.3 武汉市城乡一体化空间集聚状态演变分析第47-50页
        4.2.4 武汉市城乡一体化分布重心变化轨迹第50-51页
    4.3 武汉市城乡一体化时空变化特征第51-54页
        4.3.1 武汉市城乡一体化时间变化特征第51-52页
        4.3.2 武汉市城乡一体化空间变化特征第52-54页
5 武汉市城乡一体化影响因素分析第54-62页
    5.1 武汉市城乡一体化与主要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第54-59页
        5.1.1 武汉市城乡一体化与二元经济结构的相关性第54-55页
        5.1.2 武汉市城乡一体化与城市化水平的相关性第55-56页
        5.1.3 武汉市城乡一体化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相关性第56-57页
        5.1.4 武汉市城乡一体化与城乡空间结构的相关性第57-58页
        5.1.5 武汉市城乡一体化与城乡环境质量的相关性第58-59页
    5.2 武汉市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第59-62页
        5.2.1 二元经济结构明显第59-60页
        5.2.2 城市化与城乡发展不协调第60页
        5.2.3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第60页
        5.2.4 空间布局不够合理,城乡之间缺乏有效交流第60-61页
        5.2.5 地区生态环境较差第61-62页
6 提高武汉市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建议第62-67页
    6.1 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实力,缩小城乡差距第62-64页
        6.1.1 发挥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第62-63页
        6.1.2 推进农副产品加工,走农业产业化道路第63页
        6.1.3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积极承接城市产业转移第63-64页
    6.2 合理规划布局城乡空间结构第64-65页
        6.2.1 强化区域规划,统筹城乡空间布局第64页
        6.2.2 发展小城镇,建设城乡联系的中间站点第64-65页
        6.2.3 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城乡经济协调联动发展第65页
    6.3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第65-67页
        6.3.1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第65页
        6.3.2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统筹城乡环境第65-67页
7 结语第67-68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考虑风险偏好的二级供应链库存策略研究
下一篇:王云五的出版经营实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