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美学论文--美学理论论文--美学史论文

唐君毅美学思想研究--以感通理论为中心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3-17页
    研究综述第14-16页
    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第16-17页
第一章 新儒家之兴起与唐君毅思想之形成第17-28页
    第一节 研究方法之反思第17-19页
    第二节 时代的危机感第19-22页
        一 外部刺激第19页
        二 内部危机第19-22页
            1 清学之弊第19-20页
            2 激进主义第20-21页
            3 身世穷途与花果飘零第21-22页
    第三节 救世的使命感第22-24页
        一 “士志于道”第22-23页
        二 学术救世第23-24页
    第四节 学术变革观第24-28页
        一 创新是儒家的精神本质第24-25页
        二 新儒家的学术变革观第25-26页
        三 思想转型的比较研究第26-28页
第二章 唐君毅的哲学方法论第28-38页
    第一节 哲学目标——“反本开新”第28-29页
    第二节 哲学方法——“超越的反省”与“贯通关联”第29-33页
        一 超越的反省第29-31页
        二 “贯通关联”第31-33页
    第三节 “即哲学史以论哲学”第33-38页
        一 思想渊源第33-34页
        二 基本内涵第34-36页
        三 “即哲学史以论哲学”的意义第36-38页
第三章 感通理论第38-70页
    第一节 知人论世——感通理论之缘起第38-39页
    第二节 形而上学之基础第39-43页
        一 理论渊源第39-42页
            1 柏格森与生命哲学第39-40页
            2 熊十力与“体用不二”第40-41页
            3 黑格尔与精神现象学第41-42页
        二 “天人合德”第42-43页
    第三节 生命心灵之感通第43-55页
        一 感通理论体系——心通九境第43-47页
            1 体系构成第43-44页
            2 感通理论与黑格尔“辩证法”之比较第44-47页
        二 “感通”之内涵第47-51页
        三 三教之别——感通、博爱与慈悲第51-55页
    第四节 情感的再发现第55-70页
        一 感通的情感维度第55-67页
            1 中西哲学的情感理论第55-57页
            2 感通之“情”第57-61页
            3 比较研究:唐君毅与舍勒第61-67页
        二 “感通”与“同情”之辨第67-70页
第四章 唐君毅的美学思想第70-99页
    第一节 唐君毅的美学情调第70-71页
    第二节 美学思想之直接渊源第71-75页
        一 方东美、宗白华:生命情调与美感第71-74页
            1 方东美与“广大和谐”第71-72页
            2 宗白华与客观唯心论第72-74页
        二 黑格尔——艺术与绝对真理第74-75页
    第三节 价值内在论第75-76页
    第四节 美学核心:“依于仁,游于艺”第76-88页
        一 “依于仁”——感通作为美学之基础第76-79页
        二 “游于艺”第79-88页
            1 “藏修息游”第79-82页
            2 艺术与感通第82-88页
                (1) “依于仁”与“游于艺”的辩证关系第82-83页
                (2) 中西美学之会通第83-84页
                (3) 艺术的感通作用第84-88页
    第五节 求美与求真之关系第88-92页
        一 求美与求真之差异性第89-90页
        二 求美对求真之补足性第90-92页
    第六节 日常生活审美化第92-94页
    第七节 美学的“开新之道”第94-99页
结语——兼论唐君毅感通理论的主体间性思想第99-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2页
致谢第122-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南亚国家建构中的伊斯兰教因素研究--以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为例
下一篇:陈献章哲学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