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引言 | 第7-10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7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7-9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9页 |
四、研究创新之处与难点 | 第9页 |
五、篇章结构 | 第9-10页 |
第一章 公共外交理论与实践 | 第10-18页 |
第一节 公共外交的兴起和理论框架 | 第10-13页 |
一、公共外交的概念设定 | 第10-11页 |
二、公共外交与官方外交 | 第11页 |
三、公共外交与对外宣传、民间外交、公众外交 | 第11-12页 |
四、公共外交在中国现实政策语境中的内涵和外延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各国公共外交的实践及其特点 | 第13-15页 |
一、西方发达国家公共外交的实践及其特点 | 第13-14页 |
二、新中国公共外交的实践与特点 | 第14-15页 |
第三节 中国地方政府参与公共外交的论证 | 第15-18页 |
一、来自次国家政府国际交往理论的支持 | 第15页 |
二、公共外交理论给予地方政府开展公共外交的空间 | 第15-16页 |
三、地方政府外事活动在中国外交实践中已经成为常态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地方政府公共外交的实证分析——上海市长宁区的实践 | 第18-33页 |
第一节 长宁区公共外交的对象分析 | 第18-24页 |
一、国内对象基本情况及特点 | 第18-24页 |
二、国外对象基本情况及特点 | 第24页 |
第二节 长宁区开展公共外交的实施主体和目标 | 第24-25页 |
一、实施主体 | 第24-25页 |
二、实施目标 | 第25页 |
第三节 长宁区开展公共外交依靠的中介机构 | 第25-28页 |
一、社区自治性组织 | 第26页 |
二、文化社团组织 | 第26页 |
三、管理型服务性机构 | 第26-27页 |
四、物业或会所类服务机构 | 第27-28页 |
第四节 长宁区开展公共外交活动的主要方式 | 第28-31页 |
一、长宁公共外交的特殊切入点:涉外服务信息传播 | 第28-29页 |
二、长宁公共外交的主平台:跨文化交流活动 | 第29-30页 |
三、长宁公共外交实践的特色:邀请公共外交对象直接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活动 | 第30-31页 |
第五节 小结:长宁区开展公共外交活动的总体特点 | 第31-33页 |
一、公共外交对象精英化 | 第31页 |
二、公共外交主体"一元多头" | 第31页 |
三、中介机构已处于起步阶段 | 第31-32页 |
四、公共外交的手段较有限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地方政府公共外交的效果及局限性 | 第33-39页 |
第一节 地方政府公共外交的效果 | 第33-36页 |
一、地方政府公共外交能够影响和传递区域整体形象 | 第33-34页 |
二、公共外交中介机构得到了一定的认同 | 第34-35页 |
三、公共外交的手段和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地方政府公共外交的局限性 | 第36-39页 |
一、层级不同 对象窄化 | 第37页 |
二、主体不明 操作成本高昂 | 第37页 |
三、手段单一 制约效果放大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地方政府公共外交的展望和建议 | 第39-43页 |
第一节 地方政府公共外交未来的发展趋势 | 第39-40页 |
一、地方政府公共外交将成为国家公共外交的有益补充 | 第39-40页 |
二、中介机构的发展壮大将继续成为地方政府公共外交的主要特色 | 第40页 |
三、手段缺乏将成为制约地方政府公共外交的主要瓶颈 | 第40页 |
第二节 对发展地方政府公共外交的几点建议 | 第40-43页 |
一、地方政府公共外交需要形成权责相符的主体机构 | 第40-41页 |
二、坚持以人际传播为主的精英化路径 | 第41页 |
三、大力培育发展公共外交的中介机构 | 第41页 |
四、拓展公共外交手段建立立体传播网 | 第41-42页 |
五、与国家公共外交呼应形成统一体系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注释 | 第44-46页 |
文献资料 | 第46-48页 |
后记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