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前言 | 第9-38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钠离子电池概述 | 第9-13页 |
1.2.1 钠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9-10页 |
1.2.2 钠离子电池的结构组成 | 第10-13页 |
1.3 锌离子电池 | 第13-20页 |
1.3.1 锌离子电池的发展 | 第13页 |
1.3.2 锌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 第13-14页 |
1.3.3 锌离子电池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4 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第14-16页 |
1.3.4.1 MnO_2正极材料 | 第14-15页 |
1.3.4.2 普鲁士蓝同系物(PBAs) | 第15页 |
1.3.4.3 其他新型正极材料 | 第15-16页 |
1.3.5 锌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第16-20页 |
1.3.5.1 锌的理化性质 | 第16页 |
1.3.5.2 锌电极的优势 | 第16-17页 |
1.3.5.3 锌电极的种类及制备 | 第17-18页 |
1.3.5.4 锌电极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1.3.5.5 解决锌电极问题的方法 | 第19-20页 |
1.4 Na_3V_2(PO_4)_3正极材料 | 第20-36页 |
1.4.1 Na_3V_2(PO_4)_3的结构 | 第20-22页 |
1.4.2 Na_3V_2(PO_4)_3材料的合成方法 | 第22-23页 |
1.4.3 Na_3V_2(PO_4)_3材料的改性方法 | 第23-33页 |
1.4.3.1 Na_3V_2(PO_4)_3/C复合材料 | 第23-30页 |
1.4.3.2 Na_3V_2(PO_4)_3的体相掺杂 | 第30-31页 |
1.4.3.3 Na_3V_2(PO_4)_3的形貌控制 | 第31-33页 |
1.4.4 Na_3V_2(PO_4)_3的电化学储能机理 | 第33-36页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36-38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36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36-37页 |
1.5.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37-38页 |
2 实验部分 | 第38-43页 |
2.1 实验药品 | 第38-39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39页 |
2.3 材料表征方法 | 第39-41页 |
2.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39-40页 |
2.3.2 X-射线衍射(XRD) | 第40页 |
2.3.3 热重分析(TG) | 第40页 |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40-41页 |
2.3.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41页 |
2.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41页 |
2.4 电化学测试 | 第41-43页 |
2.4.1 循环伏安测试(CV) | 第41-42页 |
2.4.2 电化学阻抗谱(EIS) | 第42页 |
2.4.3 充放电测试 | 第42-43页 |
3 Na_3V_2(PO_4)_3/C复合材料的合成及表征 | 第43-50页 |
3.1 Na_3V_2(PO_4)_3/C复合材料的合成 | 第43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3-49页 |
3.2.1 Na_3V_2(PO_4)_3/C的XRD表征 | 第43-44页 |
3.2.2 Na_3V_2(PO_4)_3/C的红外光谱表征 | 第44-45页 |
3.2.3 Na_3V_2(PO_4)_3/C的形貌表征 | 第45页 |
3.2.4 Na_3V_2(PO_4)_3/C的能谱表征 | 第45-46页 |
3.2.5 Na_3V_2(PO_4)_3/C的高分辨透射电镜表征 | 第46-47页 |
3.2.6 Na_3V_2(PO_4)_3/C中碳含量的分析 | 第47-48页 |
3.2.7 温度对Na_3V_2(PO_4)_3/C材料的影响 | 第48-4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4 Na_3V_2(PO_4)_3/C在Na-Zn杂化电池中性能衰减机制的研究 | 第50-62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50-51页 |
4.1.1 Na_3V_2(PO_4)_3/C正极的制备 | 第50页 |
4.1.2 锌负极的制备 | 第50页 |
4.1.3 电池组装 | 第50-51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1-60页 |
4.2.1 电解液的选择 | 第51-52页 |
4.2.2 不同Na/Zn比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52-54页 |
4.2.3 Na/Zn双盐杂化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 第54-55页 |
4.2.4 Na/Zn双盐体系三电极阻抗测试 | 第55页 |
4.2.5 Na/Zn双盐杂化电池的阻抗测试 | 第55-57页 |
4.2.6 锌负极稳定性的研究 | 第57-58页 |
4.2.7 正负极对容量衰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4.2.8 循环前后Na_3V_2(PO_4)_3/C正极的XPS对比 | 第59-6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5 Na_3V_2(PO_4)_3/C在纯锌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及性能研究 | 第62-67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62-63页 |
5.1.1 Na_3V_2(PO_4)_3/C正极的制备 | 第62页 |
5.1.2 锌负极的制备 | 第62页 |
5.1.3 锌离子电池的组装 | 第62-63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63-66页 |
5.2.1 锌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 第63-65页 |
5.2.2 锌离子电池的非原位XRD表征 | 第65-6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