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0页 |
1.1 乳酸的结构和性质 | 第14-15页 |
1.2 乳酸的应用范围 | 第15-16页 |
1.3 乳酸生产方法 | 第16-22页 |
1.3.1 酶法 | 第16页 |
1.3.2 化学合成法 | 第16-17页 |
1.3.3 微生物发酵法 | 第17-22页 |
1.3.3.1 微生物己糖代谢途径 | 第17-21页 |
1.3.3.2 微生物戊糖代谢途径 | 第21-22页 |
1.3.3.2.1 丝状真菌及酵母的木糖代谢途径 | 第21页 |
1.3.3.2.2 细菌的木糖代谢途径 | 第21-22页 |
1.4 乳酸菌的生长条件 | 第22-24页 |
1.4.1 乳酸菌的营养要求 | 第22-23页 |
1.4.2 乳酸菌的培养条件 | 第23-24页 |
1.5 乳酸的发酵工艺 | 第24页 |
1.5.1 分批式发酵法 | 第24页 |
1.5.2 连续发酵法 | 第24页 |
1.5.3 半连续发酵法 | 第24页 |
1.5.4 同步酶解发酵法 | 第24页 |
1.6 利用植物纤维发酵生产 L-乳酸的研究进展 | 第24-28页 |
1.6.1 植物纤维的资源概况 | 第24-25页 |
1.6.2 植物纤维转化利用的意义 | 第25页 |
1.6.3 植物纤维发酵生产乳酸的研究现状 | 第25-28页 |
1.7 乳酸发酵中存在的问题及本文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1.7.1 发酵法生产 L-乳酸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8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利用纤维素水解液高产 L-乳酸菌株的选育 | 第30-3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0-33页 |
2.1.1 样品 | 第30页 |
2.1.2 培养基 | 第30-31页 |
2.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31页 |
2.1.4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31-33页 |
2.2 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2.2.1 葡萄糖含量的测定 | 第33页 |
2.2.2 L-乳酸含量的测定 | 第33页 |
2.2.3 L-乳酸光学纯度的测定 | 第33页 |
2.2.4 还原糖含量测定 | 第33-34页 |
2.3 计算方法 | 第34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34页 |
2.4.1 菌种的初筛 | 第34页 |
2.4.2 菌株的复筛 | 第34页 |
2.4.3 菌株的初步鉴定 | 第34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34-38页 |
2.5.1 菌株的初筛 | 第34-35页 |
2.5.2 菌株的复筛 | 第35页 |
2.5.3 形态学鉴定 | 第35页 |
2.5.4 生理生化特征鉴定 | 第35-36页 |
2.5.5 16S rRNA 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 | 第36-38页 |
2.6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Bacillus sp. P38 葡萄糖和木糖利用情况的研究 | 第39-43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9-40页 |
3.1.1 菌种 | 第39页 |
3.1.2 培养基 | 第39页 |
3.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39页 |
3.1.4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39-40页 |
3.2 分析方法 | 第40-41页 |
3.3 计算方法 | 第41页 |
3.4 实验方法 | 第41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41-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Bacillus sp. P38 对发酵抑制物的耐受能力研究 | 第43-50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3-45页 |
4.1.1 菌种 | 第43页 |
4.1.2 样品 | 第43页 |
4.1.3 培养基 | 第43-44页 |
4.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44页 |
4.1.5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44-45页 |
4.2 分析方法 | 第45页 |
4.3 计算方法 | 第45页 |
4.4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4.5 结果与讨论 | 第46-4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7-50页 |
第五章 Bacillus sp.P38 利用玉米秸秆水解液发酵条件优化 | 第50-55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50-51页 |
5.1.1 实验菌株 | 第50页 |
5.1.2 培养基 | 第50页 |
5.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50页 |
5.1.4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50-51页 |
5.2 分析方法 | 第51页 |
5.3 计算方法 | 第51页 |
5.4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5.4.1 发酵温度优化 | 第51-52页 |
5.4.2 初始还原糖浓度优化 | 第52页 |
5.5 结果与讨论 | 第52-54页 |
5.5.1 发酵温度优化 | 第52-53页 |
5.5.2 初始还原糖浓度优化 | 第53-5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六章 利用玉米秸秆水解液分批补料发酵生产乳酸工艺初探 | 第55-60页 |
6.1 实验材料 | 第55-56页 |
6.1.1 实验菌株 | 第55页 |
6.1.2 培养基 | 第55页 |
6.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55页 |
6.1.4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55-56页 |
6.2 分析方法 | 第56页 |
6.3 计算方法 | 第56页 |
6.4 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6.4.1 三角瓶分批补料发酵 | 第56-57页 |
6.4.2 发酵罐分批补料发酵 | 第57页 |
6.5 结果与讨论 | 第57-59页 |
6.5.1 三角瓶分批补料发酵 | 第57页 |
6.5.2 发酵罐分批补料发酵 | 第57-59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七章 芽孢杆菌 P38 利用蔗渣水解液发酵条件优化 | 第60-66页 |
7.1 实验材料 | 第60-62页 |
7.1.1 实验菌株 | 第60页 |
7.1.2 培养基 | 第60页 |
7.1.3 样品 | 第60-61页 |
7.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61页 |
7.1.5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61-62页 |
7.2 分析方法 | 第62页 |
7.3 计算方法 | 第62页 |
7.4 实验方法 | 第62-63页 |
7.4.1 中性蛋白酶浓度优化 | 第62页 |
7.4.2 棉籽蛋白粉浓度优化 | 第62页 |
7.4.3 初始还原糖浓度优化 | 第62-63页 |
7.5 结果与讨论 | 第63-65页 |
7.5.1 中性蛋白酶浓度优化 | 第63-64页 |
7.5.2 棉籽蛋白粉浓度优化 | 第64页 |
7.5.3 初始还原糖浓度优化 | 第64-65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八章 Bacillus sp.P38 利用蔗渣水解液的开放式分批补料发酵工艺探究53 | 第66-69页 |
8.1 实验材料 | 第66-67页 |
8.1.1 实验菌株 | 第66页 |
8.1.2 培养基 | 第66页 |
8.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66页 |
8.1.4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66-67页 |
8.1.5 检测方法 | 第67页 |
8.1.6 计算方法 | 第67页 |
8.2 实验方法 | 第67页 |
8.3 结果与讨论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