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17页 |
1.1 弓形虫病概述 | 第11-14页 |
1.1.1 病原体 | 第12页 |
1.1.2 生活史 | 第12-13页 |
1.1.3 流行病学 | 第13页 |
1.1.4 致病作用 | 第13-14页 |
1.1.5 诊断 | 第14页 |
1.2 小胶质细胞 | 第14-16页 |
1.2.1 小胶质细胞的分布 | 第15页 |
1.2.2 小胶质细胞的功能 | 第15页 |
1.2.3 小胶质细胞的活化 | 第15-16页 |
1.3 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2页 |
2.1 Balb/c小鼠弓形虫感染模型的建立 | 第17-18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17页 |
2.1.2 实验设计 | 第17页 |
2.1.3 虫体培养 | 第17页 |
2.1.4 监测指标 | 第17-18页 |
2.1.5 病理组织学观察 | 第18页 |
2.1.6 敏感性试验 | 第18页 |
2.1.7 重复性实验 | 第18页 |
2.2 主要试剂 | 第18页 |
2.3 主要仪器 | 第18-19页 |
2.4 组织石蜡切片的制备 | 第19页 |
2.5 HE染色 | 第19-20页 |
2.5.1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19页 |
2.5.2 操作步骤 | 第19-20页 |
2.6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 第20-21页 |
2.6.1 实验设计 | 第20页 |
2.6.2 操作步骤 | 第20页 |
2.6.3 敏感性实验 | 第20页 |
2.6.4 重复性实验 | 第20-21页 |
2.7 黑龙江地区弓形虫病的临床抽样检测 | 第21-22页 |
3 结果 | 第22-32页 |
3.1 Balb/c小鼠感染弓形虫模型的建立 | 第22-27页 |
3.1.1 弓形虫感染后,小鼠的临床表现 | 第22页 |
3.1.2 感染不同虫体量的小鼠在感染不同时期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22-26页 |
3.1.3 以10~4虫体量感染7周龄雄性Balb/c小鼠后,在感染不同时期,弓形虫对脑的感染情况 | 第26-27页 |
3.2 弓形虫感染后,脑中小胶质细胞在感染不同时期的变化情况 | 第27-31页 |
3.2.1 感染后不同时期,小胶质细胞的增殖情况 | 第27-28页 |
3.2.2 感染后不同时期,小胶质细胞活化的情况 | 第28-29页 |
3.2.3 感染后不同时期,脑中小胶质细胞的变化 | 第29-31页 |
3.3 黑龙江地区弓形虫病感染情况的临床检测 | 第31-32页 |
4 讨论 | 第32-35页 |
4.1 弓形虫感染对各组织器官的影响 | 第32页 |
4.2 弓形虫脑炎中,脑中小胶质细胞的变化及其对弓形虫脑炎的影响 | 第32-34页 |
4.3 弓形虫的临床检测 | 第34-35页 |
5 结论 | 第35-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