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民事审前程序的基本理论 | 第10-15页 |
第一节 民事审前程序的概念 | 第10-12页 |
一、民事审前程序的名称 | 第10页 |
二、民事审前程序的定义 | 第10-11页 |
三、民事审前程序的特征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民事审前程序的制度功能 | 第12-15页 |
一、收集、固定证据的功能 | 第13-14页 |
二、整理争议焦点的功能 | 第14页 |
三、替代性纠纷解决的功能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域外民事审前程序相关制度的考察 | 第15-25页 |
第一节 英美法系国家的民事审前程序 | 第15-21页 |
一、美国的民事诉讼审前程序 | 第15-18页 |
二、英国的民事诉讼审前程序 | 第18-21页 |
第二节 大陆法系国家的民事审前程序 | 第21-24页 |
一、法国的民事诉讼审前程序 | 第21页 |
二、德国的民事诉讼审前程序 | 第21-22页 |
三、日本的民事诉讼审前程序 | 第22-24页 |
第三节 两大法系民事审前程序评析 | 第24-25页 |
一、两大法系民事审前模式的共同点 | 第24页 |
二、两大法系民事审前模式的不同点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我国民事审前程序现状分析 | 第25-31页 |
第一节 民事审前程序的立法现状 | 第25-28页 |
一、1991年之前的规定 | 第25-26页 |
二、1991年之后的规定 | 第26-28页 |
第二节 民事审前程序的司法现状 | 第28-29页 |
一、"先定后审"模式 | 第28页 |
二、"一步到庭"模式 | 第28页 |
三、"分步到庭"模式 | 第28-29页 |
四、"大立案"模式 | 第29页 |
第三节 民事审前程序改革的现实弊端 | 第29-31页 |
一、缺少当事人的参与 | 第29页 |
二、司法定位和法官配置不合理 | 第29-30页 |
三、程序功能存在严重缺陷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我国民事审前程序的重构 | 第31-40页 |
第一节 民事诉讼审前程序重构之一:基本模式 | 第31-32页 |
一、两种基本模式: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 | 第31页 |
二、两种基本模式的冲突:公正与效率价值冲突 | 第31-32页 |
三、两种基本模式的协调:以当事人主义为主,职权主义为辅 | 第32页 |
第二节 民事诉讼审前程序重构之二:法官设置 | 第32-33页 |
一、两种基本制度:合一制和分离制 | 第32页 |
二、两种基本制度利弊分析 | 第32-33页 |
三、设置"审理法官—法官助理"体系 | 第33页 |
第三节 民事诉讼审前程序重构之三:强化程序功能 | 第33-36页 |
一、建立完善的诉答程序 | 第33-34页 |
二、健全证据交换制度 | 第34-35页 |
三、建立审前会议制度 | 第35-36页 |
第四节 民事诉讼审前程序重构之四:纠纷替代解决 | 第36-40页 |
一、审前和解程序的重构 | 第36-37页 |
二、审前调解程序的重构 | 第37-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注释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后记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