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借鉴意义 | 第16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新型职业农机手培育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2.1 新型职业农机手的内涵界定 | 第18-21页 |
2.1.1 新型职业农机手的概念 | 第18-19页 |
2.1.2 新型职业农机手与传统农民的区别 | 第19-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1页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1-22页 |
2.2.3 需求层次理论 | 第22-23页 |
第3章 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机手培育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23-35页 |
3.1 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机手培育的实践与成效 | 第23-26页 |
3.1.1 培育流程 | 第23-24页 |
3.1.2 培育的主要模式 | 第24页 |
3.1.3 近年来取得的成果 | 第24-26页 |
3.2 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机手培育成果分析 | 第26-29页 |
3.2.1 劳动力特征分析 | 第26-27页 |
3.2.2 培育体系分析 | 第27-28页 |
3.2.3 配套政策分析 | 第28-29页 |
3.2.4 师资硬件分析 | 第29页 |
3.3 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机手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9-32页 |
3.3.1 生源质量有待提高 | 第29-30页 |
3.3.2 培育体系存在制约 | 第30-31页 |
3.3.3 配套政策有待优化 | 第31页 |
3.3.4 师资力量亟待充实 | 第31-32页 |
3.4 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机手培育SWOT分析 | 第32-35页 |
3.4.1 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机手培育优势分析 | 第32-33页 |
3.4.2 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机手培育劣势分析 | 第33页 |
3.4.3 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机手培育机会分析 | 第33-34页 |
3.4.4 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机手培育威胁分析 | 第34-35页 |
第4章 国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验对山东省的启示 | 第35-44页 |
4.1 国外部分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案例 | 第35-39页 |
4.1.1 北美地区 | 第35-36页 |
4.1.2 西欧地区 | 第36-38页 |
4.1.3 东亚地区 | 第38-39页 |
4.2 国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总结 | 第39-41页 |
4.2.1 法律保障健全 | 第39-40页 |
4.2.2 培育形式多样 | 第40页 |
4.2.3 培育资金保障 | 第40-41页 |
4.2.4 培育体系完善 | 第41页 |
4.3 国外先进经验对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机手培育的启示 | 第41-44页 |
4.3.1 完善农村基础教育 | 第41-42页 |
4.3.2 加大农民培训经费投入 | 第42页 |
4.3.3 加强农业教育立法保障 | 第42-43页 |
4.3.4 加强职业农民教育体系建设 | 第43-44页 |
第5章 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机手培育对策及展望 | 第44-48页 |
5.1 加强政府政策立法支持 | 第44-45页 |
5.2 构建有利于农机手培育的农民教育体系 | 第45-46页 |
5.3 结合农机技能竞赛提高职业农机手培育效率 | 第46页 |
5.4 营造有利于青年职业农机手培育的行业环境 | 第46-4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