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公共建筑论文--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论文

中国高校博物馆建筑发展与设计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5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相关概念释义第12页
        1.2.1 高校博物馆第12页
        1.2.2 校园环境第12页
    1.3 研究现状综述第12-13页
        1.3.1 “高校校园规划”相关文献第12-13页
        1.3.2 “高校博物馆建筑设计”相关文献与工程案例第13页
    1.4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5 研究框架第14-15页
第2章 我国高校博物馆的产生和发展第15-25页
    2.1 基于校园文化的高校博物馆概念认知第15-16页
    2.2 我国高校博物馆建筑的发展历史第16-18页
        2.2.1 西方形式的引入(20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第16-17页
        2.2.2 藏品体系的充实(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第17页
        2.2.3 陈列方式的多元化(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第17-18页
        2.2.4 大型博物馆的发展(21世纪初至今)第18页
    2.3 我国高校博物馆的建设现状第18-24页
        2.3.1 我国高校博物馆的类别第18-21页
        2.3.2 我国高校博物馆的职能第21-22页
        2.3.3 现存问题与局限第22-24页
    2.4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3章 高校博物馆建筑的发展趋势第25-35页
    3.1 馆藏内容的灵活性第25-27页
        3.1.1 学术辅助作用第25-26页
        3.1.2 文化传承作用第26-27页
    3.2 与社会环境的互动性第27-29页
        3.2.1 校内合作第27-28页
        3.2.2 校际合作第28页
        3.2.3 公众间的合作第28-29页
    3.3 建筑设计的多样性第29-34页
        3.3.1 大型博览园区的发展第29-30页
        3.3.2 展示空间与其他功能空间的结合第30-31页
        3.3.3 展示方式的多元化营造第31-34页
    3.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4章 高校博物馆建筑在校园环境中的规划设计研究第35-49页
    4.1 总图定位第35-37页
        4.1.1 功能性定位第35-36页
        4.1.2 精神性定位第36-37页
    4.2 不同选址类型的比较与分析第37-43页
        4.2.1 选址类型列举第37-41页
        4.2.2 各类选址的比较研究第41-43页
    4.3 建筑规模的选择第43-45页
        4.3.1 现有博物馆规模的演变趋势第43页
        4.3.2 规模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第43-44页
        4.3.3 具体量化方法参考第44-45页
    4.4 区域空间规划设计要点第45-48页
        4.4.1 群体建筑与博物馆建筑第45-46页
        4.4.2 群体空间与博物馆建筑第46-48页
    4.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5章 高校博物馆建筑在校园环境中的建筑设计研究第49-65页
    5.1 建筑定位第49页
    5.2 观众问题的提出第49-53页
        5.2.1 问题的提出第49-50页
        5.2.2 观众因素的分析第50-53页
    5.3 功能与空间的设计要点第53-55页
        5.3.1 合理控制各功能空间的面积比第53-54页
        5.3.2 提高参观动线的直接性第54页
        5.3.3 塑造多义性的空间场所第54-55页
    5.4 国内外案例分析第55-64页
        5.4.1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第55-58页
        5.4.2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第58-60页
        5.4.3 康奈尔大学赫伯特约翰森博物馆第60-62页
        5.4.4 密歇根大学艺术博物馆第62-64页
    5.5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结语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68页
图表索引第68-71页
附录第71-80页
作者简历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工砂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及碳化性能试验研究
下一篇:高烈度地区钢框架—核心筒混合结构抗震性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