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沙两相流理论及引水工程管道输沙问题的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1.2 水沙两相流理论及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2.1 水沙两相流理论 | 第13-14页 |
1.2.2 水沙两相流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3 管道输沙研究 | 第16-20页 |
1.3.1 流动状态研究 | 第16-17页 |
1.3.2 浓度和速度的分布研究 | 第17页 |
1.3.3 临界流速的研究 | 第17-19页 |
1.3.4 摩阻损失的研究 | 第19页 |
1.3.5 泵送设备与管道动态特性 | 第19-20页 |
1.4 引水工程与泥沙问题 | 第20-22页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水沙运动机理 | 第24-42页 |
2.1 泥沙起动研究 | 第24-30页 |
2.1.1 起动流速 | 第24-27页 |
2.1.2 起动拖曳力 | 第27-29页 |
2.1.3 起动功率 | 第29-30页 |
2.2 颗粒的运动形式 | 第30-38页 |
2.2.1 推移运动 | 第30-32页 |
2.2.2 悬移运动 | 第32-38页 |
2.3 管道输沙的基本模式 | 第38-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固液两相流耦合运动方程 | 第42-54页 |
3.1 两相流的数值模拟方法 | 第42-44页 |
3.1.1 欧拉?欧拉方法 | 第42-43页 |
3.1.2 欧拉-拉格朗日法 | 第43-44页 |
3.2 固液两相流耦合方程的建立 | 第44-50页 |
3.2.1 几点假定 | 第44-45页 |
3.2.2 固液两相流连续方程 | 第45-48页 |
3.2.3 固液两相流运动方程 | 第48-50页 |
3.3 方程应用讨论 | 第50-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引水工程泥沙特性分析及静水沉降规律研究 | 第54-98页 |
4.1 泥沙特性 | 第54-92页 |
4.1.1 山西中部引水工程概况 | 第54-56页 |
4.1.2 泥沙含沙量 | 第56-58页 |
4.1.3 泥沙颗粒分析 | 第58-63页 |
4.1.4 矿物分析 | 第63-67页 |
4.1.5 颗粒几何特性分析 | 第67-92页 |
4.2 泥沙静水沉速 | 第92-96页 |
4.2.1 拟序渐近序列解 | 第92-93页 |
4.2.2 沉速阻力系数公式 | 第93-94页 |
4.2.3 球度系数与形状系数 | 第94-9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五章 引水工程管道输沙规律研究 | 第98-122页 |
5.1 引水工程输沙特性 | 第98-99页 |
5.2 管道水沙分布 | 第99-110页 |
5.2.1 管道内流速分布 | 第99-100页 |
5.2.2 泥沙浓度分布研究 | 第100-110页 |
5.3 摩阻损失及管壁磨损计算 | 第110-117页 |
5.3.1 运动状态与摩阻损失 | 第110-112页 |
5.3.2 壁面磨损方程 | 第112-117页 |
5.4 水泵磨损计算 | 第117-12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22-125页 |
6.1 结论 | 第122-123页 |
6.2 展望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