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中药实验药理论文

基于转录组学的复方阿胶浆活性成分抗小鼠“血虚”机制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1 绪论第12-21页
    1.1 复方阿胶浆研究进展第12-15页
        1.1.1 复方阿胶浆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第12-13页
        1.1.2 复方阿胶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第13-14页
        1.1.3 复方阿胶浆组方药材及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第14-15页
    1.2 血虚证动物模型第15-16页
    1.3 RNA-seq研究进展第16-19页
        1.3.1 转录组与转录组学第16-17页
        1.3.2 RNA-seq技术第17-18页
        1.3.3 RNA-seq技术应用第18-19页
    1.4 本论文研究思路与内容第19-21页
2 复方阿胶浆活性成分对“血虚”小鼠的保护作用第21-42页
    2.1 研究思路第21-23页
    2.2 材料与仪器第23-24页
        2.2.1 实验动物第23页
        2.2.2 实验试剂第23页
        2.2.3 实验仪器第23-24页
    2.3 实验方法第24-28页
        2.3.1 药物配制第24页
        2.3.2 动物分组、造模、给药第24-25页
        2.3.3 外周血血常规检测第25页
        2.3.4 骨髓有核细胞采集及计数第25-26页
        2.3.5 流式细胞术检测造血干细胞比例第26-27页
        2.3.6 造血祖细胞集落生成实验第27页
        2.3.7 统计学分析第27-28页
    2.4 实验结果第28-38页
        2.4.1 复方阿胶浆对“血虚”小鼠体重的影响第28-29页
        2.4.2 复方阿胶浆对“血虚”小鼠血常规的影响第29-32页
        2.4.3 复方阿胶浆对“血虚”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数目的影响第32-33页
        2.4.4 复方阿胶浆对“血虚”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比例的影响第33-35页
        2.4.5 复方阿胶浆对“血虚”小鼠骨髓造血祖细胞集落数目的影响第35-38页
    2.5 讨论与小结第38-42页
        2.5.1 5-FU致“血虚”小鼠模型的建立第38-39页
        2.5.2 复方阿胶浆及活性成分对“血虚”小鼠造血功能的保护作用第39-42页
3 复方阿胶浆活性成分抗“血虚”的转录组学研究第42-66页
    3.1 研究思路第42页
    3.2 材料与仪器第42-43页
        3.2.1 实验试剂第42页
        3.2.2 实验仪器第42-43页
    3.3 实验方法第43-48页
        3.3.1 动物分组、给药第43页
        3.3.2 RNA提取第43-44页
        3.3.3 建库和测序第44页
        3.3.4 测序数据的分析与统计第44-45页
        3.3.5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第45页
        3.3.6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分析第45页
        3.3.7 差异表达基因的通路富集分析第45页
        3.3.8 差异表达基因的荧光定量PCR验证第45-47页
        3.3.9 统计学分析第47-48页
    3.4 实验结果第48-63页
        3.4.1 基因表达量统计第48页
        3.4.2 各组差异表达基因(DEG)筛选第48-49页
        3.4.3 各组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分析第49-51页
        3.4.4 各组共表达及特有差异表达基因筛选第51-59页
        3.4.5 差异表达基因验证第59-60页
        3.4.6 地黄苷、三七皂苷R_2(R型)和人参皂苷20(S)-Rg_2对造血功能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调节作用第60-61页
        3.4.7 地黄苷、三七皂苷Ri (R型)和人参皂苷20 (S) -Rg2对造血相关分子网络的调节作用第61-63页
    3.5 讨论与小结第63-66页
4 总结与展望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5页
作者简介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薯蓣皂苷元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模型中的治疗作用
下一篇:基于药材光谱数据的前馈控制技术在中药制药过程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