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2.2 文献述评 | 第15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17-18页 |
1.4.1 本文的创新 | 第17页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2.1.1 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 | 第18页 |
2.1.2 控制股东掏空上市公司 | 第18-19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2.1 信息不对称性理论 | 第19-20页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0-21页 |
3 基于财务与刑法视角对损害上市公司利益行为的比较 | 第21-27页 |
3.1 财务上掏空上市公司利益的行为 | 第21-22页 |
3.1.1 大股东虚假出资 | 第21页 |
3.1.2 利用关联交易进行掏空 | 第21-22页 |
3.2 刑法中关于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行为 | 第22-24页 |
3.2.1 无偿向他人提供资金、商品或其他资产 | 第23页 |
3.2.2 向不具有清偿能力的单位或个人供资金或者其他资产 | 第23页 |
3.2.3 向明显不具有清偿能力或无正当理由的为单位或者个人提供担保 | 第23页 |
3.2.4 以明显不公平的条件,提供或接受资金、服务或者其他资产 | 第23-24页 |
3.2.5 无正当理由放弃债权、承担债务 | 第24页 |
3.2.6 采用其他方式损害上市公司利益 | 第24页 |
3.3 损害上市公司利益行为在财务与刑法规定比较分析 | 第24-25页 |
3.3.1 财务与刑法规定行为共同点 | 第24页 |
3.3.2 财务与刑法规定行为不同点 | 第24-25页 |
3.4 小结与启示 | 第25-27页 |
3.4.1 典型行为规定不完善 | 第25页 |
3.4.2 补充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行为 | 第25-27页 |
4 鲜言操纵匹凸匹损害上市公司利益案例分析 | 第27-38页 |
4.1 匹凸匹概况 | 第27-28页 |
4.1.1 匹凸匹的名称由来 | 第27-28页 |
4.1.2 鲜言操纵匹凸匹事件 | 第28页 |
4.2 基于财务视角对鲜言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行为分析 | 第28-33页 |
4.2.1 通过关联交易控制匹凸匹核心资产 | 第28-29页 |
4.2.2 鲜言操纵“多伦股份”股价 | 第29-30页 |
4.2.3 实际控制人资产减持套现 | 第30-31页 |
4.2.4 匹凸匹更名前后财务分析 | 第31-33页 |
4.3 基于刑法视角对鲜言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行为的构成要件分析 | 第33-35页 |
4.3.1 本罪主体 | 第33-34页 |
4.3.2 本罪主观方面 | 第34页 |
4.3.3 本罪客体 | 第34-35页 |
4.3.4 本罪客观方面 | 第35页 |
4.4 财务与刑法视角的比较分析 | 第35-36页 |
4.4.1 对于两种视角下的行为所导致的的后果方面 | 第35-36页 |
4.4.2 对于两种视角下的行为所面临的处罚方面 | 第36页 |
4.5 小结 | 第36-38页 |
5 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行为的监管对策 | 第38-44页 |
5.1 当前市场现有针对措施 | 第38-40页 |
5.1.1 内部措施 | 第38-39页 |
5.1.2 外部措施 | 第39-40页 |
5.2 完善损害上市公司利益行为市场的监管对策 | 第40-44页 |
5.2.1 对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行为进行完善 | 第40页 |
5.2.2 对损害上市公司利益典型行为的规定进行完善 | 第40-44页 |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44-46页 |
6.1 结论 | 第44页 |
6.2 局限及展望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