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L26井区长2储层地质建模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建模技术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9-1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1.4 论文主要工作量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3-18页 |
2.1 研究区地质背景 | 第13-16页 |
2.1.1 盆地构造与演化特征 | 第13页 |
2.1.2 沉积体系及演化特征 | 第13-15页 |
2.1.3 成藏条件 | 第15-16页 |
2.2 研究区概况 | 第16-18页 |
2.2.1 地理概况 | 第16页 |
2.2.2 勘探开发现状 | 第16-18页 |
第三章 地层与构造特征 | 第18-31页 |
3.1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8-28页 |
3.1.1 地层对比与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 第18-19页 |
3.1.2 主要标志层 | 第19-20页 |
3.1.3 主要油层组划分对比 | 第20-23页 |
3.1.4 建立骨干剖面 | 第23-28页 |
3.1.5 地层对比结果 | 第28页 |
3.2 研究区构造特征 | 第28-31页 |
第四章 沉积相特征 | 第31-47页 |
4.1 沉积相的划分依据 | 第31-34页 |
4.1.1 岩石类型及特征 | 第31页 |
4.1.2 沉积结构特征 | 第31-33页 |
4.1.3 沉积构造特征 | 第33页 |
4.1.4 测井相标志 | 第33-34页 |
4.2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 第34-37页 |
4.3 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 第37-47页 |
4.3.1 沉积微相垂向展布特征 | 第37-41页 |
4.3.2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41-47页 |
第五章 储层特征 | 第47-58页 |
5.1 岩石学特征 | 第47-48页 |
5.2 成岩作用及演化 | 第48-49页 |
5.3 孔隙结构特征 | 第49-51页 |
5.3.1 面孔率及孔隙成因类型 | 第49-50页 |
5.3.2 孔喉特征 | 第50页 |
5.3.3 孔隙结构类型 | 第50-51页 |
5.4 物性特征 | 第51-55页 |
5.4.1 孔渗特征 | 第51-53页 |
5.4.2 孔渗平面变化特点 | 第53-54页 |
5.4.3 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 | 第54-55页 |
5.5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 第55-57页 |
5.6 储层分类及评价 | 第57-58页 |
第六章 储层地质建模 | 第58-80页 |
6.1 储层地质模型概述 | 第58-59页 |
6.2 随机性建模的原理和方法 | 第59-63页 |
6.2.1 随机建模方法的分类 | 第59-60页 |
6.2.2 基于目标的随机建模方法 | 第60-61页 |
6.2.3 基于象元的随机建模方法 | 第61-63页 |
6.3 储层地质建模的原则及步骤 | 第63-64页 |
6.3.1 储层地质建模的原则 | 第63页 |
6.3.2 储层地质建模的步骤 | 第63-64页 |
6.4 研究区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64-77页 |
6.4.1 相控随机建模概述 | 第64页 |
6.4.2 相控建模的实现过程 | 第64-66页 |
6.4.3 构造模型 | 第66-67页 |
6.4.4 沉积相模型 | 第67-70页 |
6.4.5 属性模型 | 第70-77页 |
6.5 地质模型的优选及检验 | 第77-80页 |
6.5.1 模型优选的实现 | 第77页 |
6.5.2 地质模型的检验 | 第77-80页 |
第七章 认识与结论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