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2 内容框架 | 第13-14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4.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7页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支撑 | 第19-28页 |
2.1 “互联网+”时代社区文化建设基本概念界定 | 第19-22页 |
2.1.1“互联网+”概念界定 | 第19页 |
2.1.2 社区文化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2.1.3 “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的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2.2 “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 | 第22-25页 |
2.2.1 “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2.2.2 “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的特点 | 第23-24页 |
2.2.3 “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 | 第24-25页 |
2.3 “互联网+”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辩证关系 | 第25页 |
2.4 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2.4.1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 第26页 |
2.4.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 | 第26-28页 |
第三章 “互联网+”时代北下关街道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 第28-44页 |
3.1 北下关街道社区概况 | 第28页 |
3.2 北下关街道社区文化建设调查分析 | 第28-34页 |
3.2.1 问卷设计和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 第28页 |
3.2.2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 第28-31页 |
3.2.3 社区文化建设的开展情况 | 第31-33页 |
3.2.4 社区居民对信息网络利用情况 | 第33-34页 |
3.2.5 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评价 | 第34页 |
3.3 北下关街道社区文化建设的成效和特色 | 第34-44页 |
3.3.1 夯实互联网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创新物质文化建设新平台 | 第35-37页 |
3.3.2 丰富多彩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形成行为文化建设新气象 | 第37-39页 |
3.3.3 “胡同里百家讲坛”系列活动,打造精神文化建设新品牌 | 第39-41页 |
3.3.4 信息化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奠定制度文化建设新格局 | 第41-42页 |
3.3.5 社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研究,实现社区文化建设新目标 | 第42-44页 |
第四章 信息化时代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 第44-48页 |
4.1 “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的硬件和软件设施配备不足 | 第44页 |
4.2 信息化社区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 第44-45页 |
4.3 社区居民使用互联网手段工具意识不强 | 第45页 |
4.4 多元化社交网络手段开发利用程度不够 | 第45页 |
4.5 社区文化活动参与主体失衡 | 第45-46页 |
4.6 社区专业文化人才队伍不足 | 第46-48页 |
第五章 完善信息化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 第48-55页 |
5.1 统筹“互联网+”时代社区文化建设整体规划 | 第48-49页 |
5.2 基于文化自信着力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核心 | 第49-50页 |
5.3 加大信息化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力度 | 第50-51页 |
5.4 积极搭建多元化互联网社区文化建设平台 | 第51页 |
5.5 运用多样化的信息网络平台改善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 | 第51-52页 |
5.6 借助信息化网络平台,挖掘和推广社区品牌文化资源 | 第52-53页 |
5.7 健全社区文化建设法律法规 | 第53-54页 |
5.8 完善社区文化队伍建设机制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