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论文框架 | 第13-14页 |
1.5 论文创新之处和不足 | 第14-15页 |
第2章 公共外交的历史渊源、内涵和基本理论概述 | 第15-23页 |
2.1 公共外交的历史渊源 | 第15-16页 |
2.2 公共外交的定义 | 第16-17页 |
2.3 公共外交的概念 | 第17-19页 |
2.3.1 公共外交的主体 | 第17页 |
2.3.2 公共外交的客体 | 第17-18页 |
2.3.3 公共外交的基本特征 | 第18页 |
2.3.4 公共外交的根本目的 | 第18-19页 |
2.4 公共外交与其他外交形式辨析 | 第19-20页 |
2.4.1 公共外交与公开外交 | 第19页 |
2.4.2 公共外交与政府外交 | 第19页 |
2.4.3 公共外交与民间外交 | 第19-20页 |
2.4.4 公共外交与非政府外交 | 第20页 |
2.4.5 公共外交与文化外交 | 第20页 |
2.5 公共外交的基本理论 | 第20-23页 |
第3章 默克尔时期德国对华公共外交内容及特点 | 第23-40页 |
3.1 默克尔时期德国对华公共外交内容 | 第23-37页 |
3.1.1 德政府官员频繁访华形式的对华公共外交 | 第23-24页 |
3.1.2 默克尔政府设立的多机构联动的对华公共外交 | 第24-25页 |
3.1.3 文化传播交流形式的对华公共外交 | 第25-27页 |
3.1.4 德国文化中介机构组织的对华公共外交 | 第27-29页 |
3.1.5“德中同行”大型系列活动的对华公共外交 | 第29-32页 |
3.1.6 德驻华使馆官方微博形式的对华公共外交 | 第32-37页 |
3.2 默克尔时期德国对华公共外交的特点 | 第37-40页 |
3.2.1 政府巧妙利用“第三部门”实施混合式公共外交 | 第37页 |
3.2.2 从“防御型”适时转换为“进攻型”的主动性公共外交 | 第37-38页 |
3.2.3 实体平台与虚拟网络相结合的“柔力”式公共外交 | 第38-40页 |
第4章 默克尔时期德国对华公共外交效果及对中国公共外交的启示 | 第40-48页 |
4.1 默克尔时期德国对华公共外交效果 | 第40-41页 |
4.1.1 默克尔时期德国软实力的提升 | 第40-41页 |
4.1.2 德国国家形象的提升 | 第41页 |
4.1.3 德中两国双边经贸额的提升 | 第41页 |
4.2 默克尔时期德国对华公共外交给中国的启示 | 第41-48页 |
4.2.1 进一步加强中国公共外交机制、理论、学科以及人才的建设 | 第43-44页 |
4.2.2 进一步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和树立更加良好的国际形象 | 第44-46页 |
4.2.3 进一步开展实体平台和虚拟网络相结合的“太极”式公共外交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