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复合材料概述 | 第11-12页 |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 | 第12-14页 |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概述 | 第12页 |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性能 | 第12-13页 |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应用 | 第13-14页 |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页 |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4-18页 |
·外加法 | 第15-16页 |
·原位自生复合法 | 第16-18页 |
·复合材料体系设计 | 第18-21页 |
·复合材料基体的选择 | 第18页 |
·复合材料的增强相选择 | 第18-21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21-23页 |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2 (SiC+TiB_2)/ZL101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实验方法 | 第23-31页 |
·实验原材料 | 第23页 |
·实验设备 | 第23页 |
·实验方案 | 第23-28页 |
·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23-24页 |
·试验流程图 | 第24页 |
·复合材料的制备原理 | 第24-26页 |
·成分的优化设计 | 第26-27页 |
·复合材料热处理工艺 | 第27-28页 |
·复合材料的检测方法及仪器 | 第28-30页 |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检测方法 | 第28-29页 |
·复合材料的组织分析 | 第29页 |
·复合材料的检测仪器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3 (SiC+TiB_2)/ZL101复合材料的正交试验研究 | 第31-39页 |
·正交实验方案设计 | 第31-32页 |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第32-35页 |
·三水平四因素正交实验结果 | 第32页 |
·极差分析 | 第32-34页 |
·方差分析 | 第34-35页 |
·(SiC+TiB_2)/ZL101复合材料最佳成分确定 | 第35-37页 |
·(SiC+TiB_2)/ZL101复合材料最佳成分性能验证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4 (SiC+TiB_2)/ZL101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及性能分析 | 第39-51页 |
·复合材料的组织与结构 | 第39-41页 |
·金相组织的观察与分析 | 第39-41页 |
·复合材料的相分析 | 第41页 |
·增强相的观察与分析 | 第41-45页 |
·衍射花样的标定 | 第42-43页 |
·陶瓷增强相的相结构分析 | 第43-45页 |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第45-47页 |
·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 | 第45页 |
·复合材料的延伸率 | 第45-46页 |
·复合材料的硬度 | 第46页 |
·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 | 第46-47页 |
·复合材料的热膨胀性能 | 第47-48页 |
·断口形貌的观察与分析 | 第48-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5 (SiC+TiB_2)/ZL101复合材料的断裂行为与强化机制分析 | 第51-59页 |
·复合材料的断裂行为分析 | 第51-54页 |
·拉伸试样的制备 | 第51页 |
·动态拉伸过程中裂纹的萌生 | 第51-53页 |
·动态拉伸过程中裂纹的扩展 | 第53-54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54页 |
·强化机制 | 第54-58页 |
·细晶强化 | 第54-55页 |
·固溶时效强化 | 第55-56页 |
·弥散强化 | 第56页 |
·混合强化 | 第56页 |
·位错强化 | 第56-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6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