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居住建筑论文--传统住宅(民居)论文

潜在建构机制与控制法则--建水汉式民居自我建造及当代启示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4页
    1.1 研究的缘起和题释第14-20页
        1.1.1 缘起第14-17页
        1.1.2 标题释义第17-20页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第20-21页
        1.2.1 研究目的第20页
        1.2.2 研究方法第20-21页
    1.3 相关研究动态第21-29页
        1.3.1 史学走向第21-24页
        1.3.2 民居保护与更新的研究第24-25页
        1.3.3 中国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探索第25-28页
        1.3.4 建水民居研究概况第28-29页
        1.3.5 上述研究的整体评述第29页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第29-30页
        1.4.1 研究内容第29-30页
        1.4.2 论文创新第30页
    1.5 研究意义第30-32页
        1.5.1 继承传统第30-31页
        1.5.2 探索现代第31-32页
    1.6 论文框架第32-34页
第二章 技艺与过程——建水汉式民居自我建造描述第34-72页
    2.1 建筑空间关系考量第34-43页
        2.1.1 建筑空间构成元素第34-38页
        2.1.2 平面组合模式的解读第38-40页
        2.1.3 灰空间构成解析第40-43页
    2.2 技艺体系考量第43-61页
        2.2.1 石作匠师技艺考量第43-45页
        2.2.2 木作匠师技艺考量第45-54页
        2.2.3 瓦作匠师技艺考量第54-57页
        2.2.4 油作匠师技艺考量第57-58页
        2.2.5 文化翻译者第58-61页
    2.3 营造过程考量第61-68页
        2.3.1 择址定位第61页
        2.3.2 石作营造过程(地基与基础处理)第61-62页
        2.3.3 大木作营造过程第62-66页
        2.3.4 瓦作营造过程第66-68页
        2.3.5 油作营造过程第68页
    2.4 建造习俗与禁忌考量第68-70页
        2.4.1 建造仪式的习俗与禁忌第68-70页
        2.4.2 匠师技艺的习俗与禁忌第70页
    2.5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三章 现象及追问——建造思想探寻第72-90页
    3.1 “整体性”的建造思想第72-78页
        3.1.1 与环境因素的契合第72-73页
        3.1.2 与文化因素的契合第73-78页
    3.2 “以人为本”的建造思想第78-83页
        3.2.1 以营造者为主体第79-81页
        3.2.2 以使用者为主体第81-83页
    3.3 “精致化”的建造思想第83-88页
        3.3.1 细部产生的部位第83-85页
        3.3.2 细部的营造第85-86页
        3.3.3 细部营造的误区第86-88页
    3.4 本章小结第88-90页
第四章 钩沉与挖掘——潜在建构机制解析第90-108页
    4.1 建水汉式民居的模型系统第90-98页
        4.1.1 建筑原型的运用第90-93页
        4.1.2 建立系统模型第93-95页
        4.1.3 系统的内在秩序第95-98页
    4.2 建水汉式民居的模式语言第98-102页
        4.2.1 模式语言的阐述第98-100页
        4.2.2 模式语言的更新与发展第100-102页
    4.3 以工匠为主的乡土营造体系第102-107页
        4.3.1 传统工匠在乡土建筑营造中的角色渗透第102-103页
        4.3.2 工作观念与方法第103-105页
        4.3.3 建造流程第105-107页
    4.4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第五章 抽象和提炼——控制法则研究第108-130页
    5.1 建筑的形态控制第108-116页
        5.1.1 建筑尺度控制第108-111页
        5.1.2 建筑比例控制第111-113页
        5.1.3 木构架形态控制第113-115页
        5.1.4 建筑立面控制第115-116页
    5.2 建筑的装饰控制第116-123页
        5.2.1 常用的装饰手法第117-119页
        5.2.2 重点部位的装饰控制第119-122页
        5.2.3 其他装饰控制第122-123页
    5.3 物质性的技术控制第123-128页
        5.3.1 建构技术模件系统第124-127页
        5.3.2 调试要素第127-128页
    5.4 本章小结第128-130页
第六章 思考与启示第130-142页
    6.1 本文总结与思考第130-135页
        6.1.1 自我建造第130-131页
        6.1.2 建造思想第131-133页
        6.1.3 建构机制第133-134页
        6.1.4 控制法则第134-135页
    6.2 现代启示第135-140页
        6.2.1 设计观念与方法的启示第135-137页
        6.2.2 再论标准化与非标准化第137-138页
        6.2.3 也谈政府引导下的营建机制第138-140页
    6.3 论文研究的相关问题第140-142页
        6.3.1 论文的局限与不足第140-141页
        6.3.2 值得深入的几个问题第141-142页
图片索引第142-146页
表格索引第146-147页
致谢第147-148页
参考文献第148-154页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154-155页
附录B “民居博物馆”——建水古城第155-157页
附录C 建水古民居的补充第157-161页
附录D 《建水古城传统民居修缮设计—小西庄54号》部分设计成果第161-170页
附录E 《建水古城传统民居修缮设计—太史巷14号》部分设计成果第170-172页
附录F 《建水古城传统民居修缮设计—迎晖路44号》部分设计成果第172-174页
附录G 《建水古城传统民居修缮设计—城隍庙街6号》部分设计成果第174-176页
附录H 《建水古城传统民居修缮设计—书院街53号》部分设计成果第176-178页
附录I 《建水古城传统民居修缮设计—临安路252-266号》部分设计成果第178-180页
附录J 《建水朱家花园花厅测绘图》第180-182页
附录K 《建水迎晖路包子铺新建设计》第182-184页
附录L 《建水西庄镇团山村调研民居档案》部分成果第184-185页
附录S 《建水古城调查问卷》第185-186页
附录T 《工作记录》第186-187页
附录U 《田野工作集锦》第187页

论文共1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纪念性展陈设计的空间叙事研究--以赤水红军烈士陵园纪念馆设计为例
下一篇:郑国渠渠首段遗产廊道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