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3页 |
1.1.1 课题来源与背景 | 第10-11页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9页 |
1.3.1 概念与范围界定 | 第16-17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3.3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 论文研究框架 | 第19-21页 |
第2章 哈尔滨多层住区现状分析 | 第21-33页 |
2.1 气候特征分析 | 第21-25页 |
2.1.1 风环境特征分析 | 第21-23页 |
2.1.2 温湿度环境特征分析 | 第23-25页 |
2.2 哈尔滨多层住区建筑布局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 | 第25-29页 |
2.2.1 多层住区建筑布局特点 | 第25-27页 |
2.2.2 建筑布局影响因素 | 第27-29页 |
2.3 哈尔滨多层住区建筑布局现状及类型分析 | 第29-32页 |
2.3.3 建筑布局现状分析 | 第29-30页 |
2.3.4 建筑布局类型分析 | 第30-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建筑布局与微气候环境的关系分析 | 第33-82页 |
3.1 微气候模拟软件选用分析 | 第33-41页 |
3.1.1 风环境模拟软件的选择与验证 | 第33-36页 |
3.1.2 温湿度模拟软件的选择与验证 | 第36-39页 |
3.1.3 微气候模拟软件简化模型 | 第39-41页 |
3.2 建筑布局与冬季风环境的关系分析 | 第41-56页 |
3.2.1 行列式建筑布局风环境模拟 | 第41-46页 |
3.2.2 围合式建筑布局风环境模拟 | 第46-51页 |
3.2.3 混合式建筑布局风环境模拟 | 第51-56页 |
3.3 建筑布局与夏季温湿度环境的关系分析 | 第56-75页 |
3.3.1 行列式建筑布局温湿度环境模拟 | 第56-63页 |
3.3.2 围合式建筑布局温湿度环境模拟 | 第63-69页 |
3.3.3 混合式建筑布局温湿度环境模拟 | 第69-75页 |
3.4 各类建筑布局微气候环境模拟结果综合对比分析 | 第75-81页 |
3.4.1 建筑布局风环境综合对比分析 | 第75-78页 |
3.4.2 建筑布局温湿度环境综合对比分析 | 第78-80页 |
3.4.3 建筑布局微气候环境综合对比分析 | 第80-8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4章 基于微气候调节的哈尔滨建筑布局优化策略 | 第82-100页 |
4.1 冬季风环境优化策略 | 第82-86页 |
4.1.1 合理选择主导建筑布局类型 | 第82-83页 |
4.1.2 择优选择建筑布局类型 | 第83-84页 |
4.1.3 避免不利的建筑布局类型 | 第84-85页 |
4.1.4 合理设置建筑的相对位置关系 | 第85-86页 |
4.2 夏季温湿度环境优化策略 | 第86-90页 |
4.2.1 保证住区内部通风环境 | 第86-87页 |
4.2.2 获得较低的温湿指数 | 第87-89页 |
4.2.3 合理应对新老区建筑布局 | 第89-90页 |
4.3 协调冬夏两季微气候环境的优化策略 | 第90-92页 |
4.3.1 合理确定主导性季节因素 | 第90页 |
4.3.2 排除较差的建筑布局模式 | 第90-91页 |
4.3.3 多方面考虑布局要素 | 第91-92页 |
4.4 建筑布局优化策略有效性验证 | 第92-99页 |
4.4.1 风环境优化模拟验证 | 第93-95页 |
4.4.2 温度环境优化模拟验证 | 第95-97页 |
4.4.3 湿度环境优化模拟验证 | 第97-9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结论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05-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