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基础科学论文--建筑物理学论文--建筑气候学论文

基于微气候调节的哈尔滨多层住区建筑布局优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1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0-13页
        1.1.1 课题来源与背景第10-11页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第11-12页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6-19页
        1.3.1 概念与范围界定第16-17页
        1.3.2 主要研究内容第17-19页
        1.3.3 主要研究方法第19页
    1.4 论文研究框架第19-21页
第2章 哈尔滨多层住区现状分析第21-33页
    2.1 气候特征分析第21-25页
        2.1.1 风环境特征分析第21-23页
        2.1.2 温湿度环境特征分析第23-25页
    2.2 哈尔滨多层住区建筑布局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第25-29页
        2.2.1 多层住区建筑布局特点第25-27页
        2.2.2 建筑布局影响因素第27-29页
    2.3 哈尔滨多层住区建筑布局现状及类型分析第29-32页
        2.3.3 建筑布局现状分析第29-30页
        2.3.4 建筑布局类型分析第30-32页
    2.4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3章 建筑布局与微气候环境的关系分析第33-82页
    3.1 微气候模拟软件选用分析第33-41页
        3.1.1 风环境模拟软件的选择与验证第33-36页
        3.1.2 温湿度模拟软件的选择与验证第36-39页
        3.1.3 微气候模拟软件简化模型第39-41页
    3.2 建筑布局与冬季风环境的关系分析第41-56页
        3.2.1 行列式建筑布局风环境模拟第41-46页
        3.2.2 围合式建筑布局风环境模拟第46-51页
        3.2.3 混合式建筑布局风环境模拟第51-56页
    3.3 建筑布局与夏季温湿度环境的关系分析第56-75页
        3.3.1 行列式建筑布局温湿度环境模拟第56-63页
        3.3.2 围合式建筑布局温湿度环境模拟第63-69页
        3.3.3 混合式建筑布局温湿度环境模拟第69-75页
    3.4 各类建筑布局微气候环境模拟结果综合对比分析第75-81页
        3.4.1 建筑布局风环境综合对比分析第75-78页
        3.4.2 建筑布局温湿度环境综合对比分析第78-80页
        3.4.3 建筑布局微气候环境综合对比分析第80-81页
    3.5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4章 基于微气候调节的哈尔滨建筑布局优化策略第82-100页
    4.1 冬季风环境优化策略第82-86页
        4.1.1 合理选择主导建筑布局类型第82-83页
        4.1.2 择优选择建筑布局类型第83-84页
        4.1.3 避免不利的建筑布局类型第84-85页
        4.1.4 合理设置建筑的相对位置关系第85-86页
    4.2 夏季温湿度环境优化策略第86-90页
        4.2.1 保证住区内部通风环境第86-87页
        4.2.2 获得较低的温湿指数第87-89页
        4.2.3 合理应对新老区建筑布局第89-90页
    4.3 协调冬夏两季微气候环境的优化策略第90-92页
        4.3.1 合理确定主导性季节因素第90页
        4.3.2 排除较差的建筑布局模式第90-91页
        4.3.3 多方面考虑布局要素第91-92页
    4.4 建筑布局优化策略有效性验证第92-99页
        4.4.1 风环境优化模拟验证第93-95页
        4.4.2 温度环境优化模拟验证第95-97页
        4.4.3 湿度环境优化模拟验证第97-99页
    4.5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结论第100-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05-107页
致谢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安户外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行为的小气候影响调查分析--以夏季大雁塔东苑为例
下一篇:洛阳城市通风廊道规划管理研究--以雾霾天气治理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