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排水工程(沟渠工程、下水道工程)论文

城市排涝能力建设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0-14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1.2 城市排涝政策、管理与技术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第11页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第11-12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2-13页
    1.5 本章小结第13-14页
2 文献综述第14-23页
    2.1 城市内涝相关定义第14页
    2.2 城市内涝特点第14-15页
    2.3 国内外发展综述第15-17页
        2.3.1 国内排水系统发展综述第15-16页
        2.3.2 国外城市排水系统发展综述第16-17页
    2.4 国内外城市排涝先进经验第17-21页
        2.4.1 国内城市排涝成功案例第17-18页
        2.4.2 国外城市排涝模式第18-20页
        2.4.3 国外城市排涝特点第20-21页
    2.5 借鉴与启示第21-22页
    2.6 本章小结第22-23页
3 城市内涝成因分析第23-38页
    3.1 基于政策层面的城市内涝成因分析第23-29页
        3.1.1 系统性城市排水规划缺失第23页
        3.1.2 排水标准和体制落后第23-25页
        3.1.3 城市化决策负影响第25-28页
        3.1.4 资金供给不足第28-29页
    3.2 基于管理层面的城市内涝成因分析第29-30页
        3.2.1 多头管理第29页
        3.2.2 疏于管理第29-30页
    3.3 基于技术层面的城市内涝成因分析第30-37页
        3.3.1 雨水收集能力不足第31-33页
        3.3.2 雨水滞渗能力弱第33-35页
        3.3.3 雨水输送不畅第35-36页
        3.3.4 雨水排出能力低第36-37页
    3.4 本章小结第37-38页
4 城市排涝对策研究第38-62页
    4.1 基于政策层面的城市排涝策略研究第38-42页
        4.1.1 我国城市排涝模式分析第38页
        4.1.2 国外模式分析总结第38页
        4.1.3 建立有效的城市排涝模式第38-39页
        4.1.4 政策保障第39-42页
    4.2 城市防涝管理体系建设思路和模式第42-43页
    4.3 城市防涝管理体系建设内容第43-50页
        4.3.1 城市防涝领导小组第43页
        4.3.2 城市防涝数据库第43-44页
        4.3.3 内涝风险评估及识别第44-47页
        4.3.4 预警预报系统第47-48页
        4.3.5 城市内涝应急措施第48-49页
        4.3.6 内涝灾后管理第49-50页
    4.4 城市排涝的技术手段研究第50-61页
        4.4.1 基于雨水收集能力的排涝对策第50页
        4.4.2 基于雨水滞渗能力的排涝对策第50-57页
        4.4.3 基于雨水输送路径的排涝对策第57-60页
        4.4.4 基于雨水排出能力的排涝对策第60-61页
    4.5 本章小结第61-62页
5 城市排涝能力建设案例分析第62-81页
    5.1 背景概况第62-63页
        5.1.1 地理气候水文情况第62页
        5.1.2 现状排水格局第62页
        5.1.3 历史暴雨灾害情况第62页
        5.1.4 内涝成因分析第62-63页
    5.2 城市排涝政策第63-66页
        5.2.1 排涝规划第63-64页
        5.2.2 排涝模式第64-65页
        5.2.3 资金政策第65-66页
    5.3 城市排涝管理第66-70页
        5.3.1 内涝风险识别第66-69页
        5.3.2 一点一方案应用第69-70页
        5.3.3 河长制应用第70页
    5.4 城市排涝技术应用第70-80页
        5.4.1 LID措施本土化适宜性分析第70-71页
        5.4.2 LID建模分析过程第71-74页
        5.4.3 LID实施的成本分析第74-75页
        5.4.4 CCTV管道检测清疏应用第75-78页
        5.4.5 快速排水通道应用第78-79页
        5.4.6 “橡皮坝”应用第79-80页
    5.5 成效总结第80页
    5.6 本章小结第80-81页
6 结论与展望第81-83页
    6.1 结论第81页
    6.2 展望第81-83页
参考文献第83-85页
附录 积水点分布表第85-91页
作者简历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楼盘住宅精装修施工进度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
下一篇:低影响开发(LID)措施在雨水系统规划中应用研究--以宜丰县雨水系统规划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