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5-7页 |
| 中文摘要 | 第7-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缩写注释 | 第12-17页 |
| 序言 | 第17-25页 |
| 参考文献 | 第22-25页 |
| 第一部分 小鼠腰椎间盘退变改良模型的建立 | 第25-41页 |
| 1. 前言 | 第25-26页 |
| 2. 实验材料 | 第26-28页 |
| 2.1 实验动物和分组 | 第26页 |
| 2.2 实验仪器和软件 | 第26-27页 |
| 2.3 实验试剂 | 第27页 |
| 2.4 试剂配制 | 第27-28页 |
| 3. 实验方法 | 第28-33页 |
| 3.1 小鼠基因型鉴定 | 第28-31页 |
| 3.2 改良的椎间盘退变小鼠模型的制备(后外侧手术入路) | 第31-32页 |
| 3.3 小鼠椎间盘组织学观察 | 第32-33页 |
| 4. 实验结果 | 第33-36页 |
| 4.1 椎间盘穿刺术后椎间盘组织学观察 | 第34-36页 |
| 5 讨论 | 第36-38页 |
| 6. 结论 | 第38-39页 |
| 7.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 第二部分 椎间盘损伤后小胶质细胞活化现象的初步观察 | 第41-51页 |
| 1. 前言 | 第41-42页 |
| 2. 实验材料 | 第42-44页 |
| 2.1 实验动物和分组 | 第42页 |
| 2.2 实验仪器和软件 | 第42-43页 |
| 2.3 实验试剂 | 第43页 |
| 2.4 试剂配制 | 第43-44页 |
| 3. 实验方法 | 第44页 |
| 3.1 小鼠基因型鉴定 | 第44页 |
| 3.2 改良的小鼠椎间盘退变模型制备(腹膜后外侧手术入路) | 第44页 |
| 3.3 组织固定切片 | 第44页 |
| 3.4 腰髓小胶质细胞活性状态观察 | 第44页 |
| 4. 实验结果 | 第44-47页 |
| 4.1 腰椎间盘退变过程中脊髓小胶质细胞活性状态观察 | 第44-47页 |
| 5. 讨论 | 第47-48页 |
| 6. 结论 | 第48-49页 |
| 7.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第三部分 椎间盘退变过程中脊髓小胶质细胞的体视学研究 | 第51-68页 |
| 1. 前言 | 第51-52页 |
| 2. 实验材料 | 第52-53页 |
| 2.1 实验动物和分组 | 第52页 |
| 2.2 实验仪器和软件 | 第52-53页 |
| 2.3 实验试剂 | 第53页 |
| 2.4 试剂配制 | 第53页 |
| 3. 实验方法 | 第53-57页 |
| 3.1 小鼠基因型鉴定 | 第53页 |
| 3.2 小鼠椎间盘退变改良模型制备(腹膜后外侧手术入路) | 第53页 |
| 3.3 组织固定切片 | 第53页 |
| 3.4 脊髓小胶质细胞影像信息采集 | 第53-57页 |
| 4. 结果 | 第57-63页 |
| 4.1 脊髓后角小胶质细胞聚集程度及细胞数目变化的观察 | 第57-59页 |
| 4.2 小胶质细胞体视学参数结果 | 第59-63页 |
| 5. 讨论 | 第63-65页 |
| 6. 结论 | 第65-66页 |
| 7.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 第四部分 腰椎间盘退变过程中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参与小胶质细胞活化的机制研究 | 第68-84页 |
| 1. 前言 | 第68-69页 |
| 2. 实验材料 | 第69-70页 |
| 2.1 实验动物和分组 | 第69页 |
| 2.2 实验仪器信息 | 第69-70页 |
| 2.3 实验试剂 | 第70页 |
| 2.4 试剂配制 | 第70页 |
| 3. 实验方法 | 第70-73页 |
| 3.1 小鼠基因型鉴定 | 第70页 |
| 3.2 小鼠椎间盘退变改良模型制备(腹膜后外侧手术入路) | 第70-71页 |
| 3.3 组织固定切片 | 第71-72页 |
| 3.4 脊髓及神经节免疫荧光染色 | 第72-73页 |
| 4. 实验结果 | 第73-80页 |
| 4.1 DRG中CSF1和脊髓小胶质细胞内CSF1R的表达 | 第73-75页 |
| 4.2 脊髓CSF1R仅特异表达在小胶质细胞上 | 第75页 |
| 4.3 脊髓前、后角CGRP神经纤维中CSF1的表达 | 第75-80页 |
| 5. 讨论 | 第80-81页 |
| 6. 结论 | 第81-82页 |
| 7.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 文献综述 | 第84-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7页 |
| 攻博期间学术成果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