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钢西昌钒钛钢铁新基地回填土中桩基负摩阻力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桩基发展概述 | 第8-9页 |
·负摩阻力研究国内外现状 | 第9-10页 |
·昔格达组地层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3页 |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论文进度安排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背景 | 第16-24页 |
·工程概况 | 第16-17页 |
·地形地貌 | 第17-18页 |
·工程区地质构造及动力特性 | 第18页 |
·地层岩性 | 第18-20页 |
·昔层回填土工程特性 | 第20-24页 |
·物理性质指标 | 第21页 |
·压实度 | 第21-22页 |
·工程特性 | 第22-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单桩负摩阻力的形成机理与理论计算 | 第24-31页 |
·单桩负摩阻力产生的原因 | 第24页 |
·单桩负摩阻力的形成机理 | 第24-25页 |
·单桩负摩阻力特性 | 第25-26页 |
·中性点 | 第25页 |
·时间效应 | 第25-26页 |
·与土变形速率有关 | 第26页 |
·单桩负摩阻力的计算方法 | 第26-29页 |
·单桩负摩阻力的传统计算方法 | 第26-27页 |
·中性点位置的确定 | 第27-28页 |
·最大下拉力F_n的估算 | 第28-29页 |
·减小负摩阻力影响的方法 | 第29-31页 |
第四章 昔层填土中负摩阻力的现场试验与分析 | 第31-55页 |
·试验概述 | 第31-35页 |
·试验区概况 | 第31页 |
·试验方案设计 | 第31-33页 |
·试桩制作 | 第33-34页 |
·试验装置及测量元件 | 第34-35页 |
·单桩负摩阻力现场试验数据整理 | 第35-36页 |
·沉降资料整理 | 第35-36页 |
·应力资料整理 | 第36页 |
·单桩负摩阻力现场试验数据成果与分析 | 第36-53页 |
·桩周地层概况 | 第36-38页 |
·桩周各地层物理力学指标 | 第38页 |
·桩周填土压实度检测 | 第38-39页 |
·试验成果及分析 | 第39-51页 |
·讨论 | 第51-53页 |
·理论计算与现场试验对比分析 | 第53-55页 |
第五章 单桩负摩阻力数值模拟分析 | 第55-69页 |
·概述 | 第55页 |
·计算原理 | 第55-59页 |
·计算原理简述 | 第55-57页 |
·本构模型 | 第57-58页 |
·接触面单元 | 第58-59页 |
·桩顶荷载作用下单桩负摩阻力计算模型 | 第59-61页 |
·基本假定 | 第59-60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60页 |
·参数的确定 | 第60-61页 |
·计算成果分析 | 第61-67页 |
·桩侧摩阻力与桩身轴力曲线分析 | 第61-62页 |
·桩侧摩阻力与桩身轴力云图分析 | 第62-65页 |
·桩周土与地表土的竖直位移云图分析 | 第65-66页 |
·计算成果汇总 | 第66-67页 |
·与现场试验的对比 | 第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建议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活动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