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1.2.1 地下水资源评价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2.2 地下水数值模拟的发展 | 第12-13页 |
| 1.2.3 大区域地下水模拟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2.4 后套平原水文地质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9-31页 |
| 2.1 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 第19-21页 |
| 2.1.1 地理位置 | 第19页 |
| 2.1.2 地形地貌 | 第19-21页 |
| 2.1.3 气象 | 第21页 |
| 2.1.4 水文 | 第21页 |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1-23页 |
| 2.2.1 地层 | 第21-22页 |
| 2.2.2 地质构造 | 第22-23页 |
| 2.3 水文地质概况 | 第23-28页 |
| 2.3.1 含水层空间分布及其水文地质特征 | 第23-26页 |
| 2.3.2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及其动态变化规律 | 第26-28页 |
| 2.4 环境地质概况 | 第28-30页 |
| 2.4.1 咸水 | 第28页 |
| 2.4.2 土地盐渍化 | 第28-29页 |
| 2.4.3 土地沙漠化 | 第29页 |
| 2.4.4 地方病 | 第29-30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3章 研究区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 | 第31-56页 |
| 3.1 水文地质条件的概化 | 第31-45页 |
| 3.1.1 模型范围和边界条件 | 第31-32页 |
| 3.1.2 水文地质结构模型 | 第32-40页 |
| 3.1.3 水文地质参数 | 第40页 |
| 3.1.4 地下水的流动特征 | 第40-41页 |
| 3.1.5 各补排项的处理与计算方法 | 第41-45页 |
| 3.2 地下水数值模型 | 第45-54页 |
| 3.2.1 地下水稳定流数值模拟模型 | 第45页 |
| 3.2.2 数学模型 | 第45-46页 |
| 3.2.3 模型软件选择 | 第46-47页 |
| 3.2.4 模型结构 | 第47-49页 |
| 3.2.5 模型的识别 | 第49-51页 |
| 3.2.6 地下水补给资源量评价 | 第51-53页 |
| 3.2.7 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评价 | 第53-54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第4章 远景规划下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 第56-64页 |
| 4.1 远景规划实施背景 | 第56页 |
| 4.2 远景规划任务 | 第56-57页 |
| 4.3 规划方案下地下水资源评价 | 第57-59页 |
| 4.4 规划方案下对环境地质的影响 | 第59-63页 |
| 4.4.1 规划方案下对地表水体影响 | 第59-60页 |
| 4.4.2 规划方案下水位对植被的影响 | 第60-62页 |
| 4.4.3 规划方案下水位变幅对盐渍化的分析 | 第62-63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 第64-66页 |
| 5.1 结论 | 第64-65页 |
| 5.2 建议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 附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