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8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8-11页 |
三、创新点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幕府的概念与毕沅幕府 | 第12-23页 |
第一节 幕府概念解析 | 第12-15页 |
一、明清以前的幕府 | 第12-13页 |
二、明清时期的幕府 | 第13页 |
三、文学幕府 | 第13-15页 |
第二节 毕沅幕府的研究 | 第15-23页 |
一、毕沅其人 | 第15-16页 |
二、毕沅幕府 | 第16-19页 |
三、毕沅幕府人物小传 | 第19-23页 |
第二章 毕沅幕府史学最高成就——《续资治通鉴》编纂始末 | 第23-37页 |
第一节 续《通鉴》类作品的性质和编纂史 | 第23-26页 |
一、《续资治通鉴长编》(下或简称《长编》) | 第23-24页 |
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下或简称《要录》) | 第24页 |
三、《三朝北盟会编》(下或简称为《会编》 | 第24页 |
四、陈桱《续通鉴编》、王宗沐《续资治通鉴》和薛应旂《宋元通鉴》 | 第24-26页 |
第二节 《续资治通鉴》修纂始末 | 第26-36页 |
一、开局的成果 | 第26-28页 |
二、编纂经历 | 第28-34页 |
三、毕沅《续资治通鉴》的成就 | 第34-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毕沅幕府金石著作修纂——以《关中金石记》修纂始末为主 | 第37-46页 |
第一节 毕沅幕府金石学研究 | 第37-38页 |
一、清代金石学研究状况 | 第37-38页 |
二、毕沅幕府的金石学研究 | 第38页 |
第二节 《关中金石记》编纂过程 | 第38-42页 |
一、修纂缘起 | 第39-40页 |
二、修纂释疑 | 第40-42页 |
三、成书意义 | 第42页 |
第三节 毕沅幕府其他金石类著作 | 第42-45页 |
一、《中州金石记》 | 第42-43页 |
二、《山左金石志》 | 第43-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毕沅幕府方志修纂——《西安府志》与《湖北通志》的修纂始末 | 第46-54页 |
第一节 毕沅幕府方志研究 | 第46-47页 |
第二节 《西安府志》的修纂始末——毕沅幕府首部大型书籍 | 第47-49页 |
一、修纂缘起 | 第47-48页 |
二、幕府学人之于《西安府志》的修纂 | 第48-49页 |
第三节 《湖北通志》的修纂始末——名虽美却不传 | 第49-53页 |
一、修纂缘起 | 第49-50页 |
二、章学诚与《湖北通志》修纂之失 | 第50-51页 |
三、章学诚与《湖北通志》修纂之得 | 第51-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毕沅幕府校勘与辑佚古籍之成果 | 第54-63页 |
第一节 毕沅幕府校勘辑佚古籍的背景 | 第54-55页 |
第二节 毕沅幕府于小学文献的辑校——以《释名疏证》为主 | 第55-57页 |
第三节 毕沅幕府于地理文献的考订 | 第57-60页 |
一、辑录地理典籍——以《关中胜迹图志》修纂为中心 | 第57-59页 |
二、校订旧有地理典籍——以《山海经新校注》修纂始末为主 | 第59-60页 |
第四节 毕沅幕府于诸子学的贡献——以《墨子》编纂始末为主 | 第60-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结语 | 第63-65页 |
一、毕沅本人的情况决定幕府修书的走势 | 第63页 |
二、承上启下,延续乾嘉幕府的重要环节 | 第63-64页 |
三、身为学术护法,成就有益后世之书 | 第64-65页 |
附录 | 第65-67页 |
毕沅幕府学者一览表 | 第65-66页 |
毕沅幕府修书情况统计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一、书目 | 第67-68页 |
二、论文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