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1章 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概述 | 第11-14页 |
1.1 集体土地的含义和类型 | 第11页 |
1.2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立法概述 | 第11-12页 |
1.3 关于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相关学说 | 第12-14页 |
1.3.1 集体所有权说 | 第13页 |
1.3.2 农民集体抽象所有权说 | 第13页 |
1.3.3 特殊共有说 | 第13页 |
1.3.4 所有说 | 第13-14页 |
第2章 中国现代的土地主体制度概述及评价 | 第14-22页 |
2.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制度(1921-1949 年 8 月) | 第14-15页 |
2.2 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制度(1949 年 9 月至 1952 年) | 第15页 |
2.2.1 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5页 |
2.2.2 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土改的评价 | 第15页 |
2.3 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土地制度(1952 至 1956 年) | 第15-16页 |
2.3.1 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土地制度时期历史沿革 | 第15-16页 |
2.3.2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土改评价 | 第16页 |
2.4 农地主体制度立法停滞期的土地制度(1956 至 1978 年 11 月) | 第16-18页 |
2.4.1 农地主体制度立法停滞期土地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6-17页 |
2.4.2 农地主体制度立法停滞期的土地制度评述 | 第17-18页 |
2.5 改革开放以来土地制度(1978 年 12 月至 2007 年 2 月) | 第18-22页 |
2.5.1 改革开放以来土地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8-19页 |
2.5.2 改革开放以来土地制度评价 | 第19-22页 |
第3章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制度弊端 | 第22-26页 |
3.1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 | 第22-23页 |
3.1.1 “农民集体”不是法律上的概念 | 第22页 |
3.1.2 法律规定的三种主体实际上形同虚设 | 第22-23页 |
3.1.3 农民集体不能行使所有者的实质权能 | 第23页 |
3.2 农民集体不具备民事主体资格 | 第23-24页 |
3.3 农民集体与非法人组织也不同 | 第24-26页 |
第4章 农村集体土地成员权 | 第26-32页 |
4.1 成员权的法学理论 | 第26-28页 |
4.1.1 成员权设立的原理 | 第26页 |
4.1.2 成员权的功能 | 第26-28页 |
4.2 农村集体土地主体成员权的概念、性质 | 第28-29页 |
4.3 农村集体土地上成员权的主体 | 第29-32页 |
4.3.1 自然人是农村集体土地成员权的适格主体 | 第29-30页 |
4.3.2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民事行为能力问题 | 第30页 |
4.3.3 集体土地成员权主体与土地集体所有权人的关系 | 第30-32页 |
第5章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32-40页 |
5.1 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 第32页 |
5.2 以“户籍+义务”双重标准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资格认定标准 | 第32-33页 |
5.3 户籍制度的补充和完善 | 第33-35页 |
5.4 关注特殊群体 | 第35-38页 |
5.5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取得与丧失 | 第38页 |
5.6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权利义务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