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问题界定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2.1 关于新农保发展趋势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关于新农保实践经验的研究 | 第12-13页 |
1.3 研究设计 | 第13-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4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1.4 调查实施 | 第16-21页 |
1.4.1 问卷设计 | 第16-17页 |
1.4.2 调查实施 | 第17-19页 |
1.4.3 调查结果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新农保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 第21-26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21-22页 |
2.1.1 养老保险 | 第21页 |
2.1.2 农村养老保险 | 第21-22页 |
2.1.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 第22页 |
2.2 基本理论 | 第22-26页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2-23页 |
2.2.2 公平与效率理论 | 第23-24页 |
2.2.3 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府谷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现状分析 | 第26-41页 |
3.1 府谷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历史沿革 | 第26页 |
3.2 府谷县新农保制度设计 | 第26-28页 |
3.2.1 制度框架 | 第26-27页 |
3.2.2 制度特征 | 第27-28页 |
3.3 府谷县新农保实施基本现状 | 第28-35页 |
3.3.1 新农保的参保与待遇现状 | 第28-30页 |
3.3.2 新农保实施的基本认知 | 第30-33页 |
3.3.3 新农保实施的需求分析 | 第33-35页 |
3.4 府谷县新农保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5-41页 |
3.4.1 农村居民对政策的了解不够深入 | 第35-36页 |
3.4.2 基层经办能力不足 | 第36-37页 |
3.4.3 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 第37页 |
3.4.4 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 第37-38页 |
3.4.5 行政强制引发部分农村居民的不满情绪 | 第38-39页 |
3.4.6 养老金水平偏低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国内外养老保险实践的经验借鉴 | 第41-47页 |
4.1 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践经验 | 第41-44页 |
4.1.1 德国、美国、日本为代表的社会保险模式 | 第41-42页 |
4.1.2 英国、瑞典为代表的福利保险模式 | 第42-43页 |
4.1.3 新加坡、智利为代表的储蓄保险模式 | 第43-44页 |
4.2 国内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践经验 | 第44-47页 |
4.2.1 老农保实践模式 | 第44-45页 |
4.2.2 新农保实践模式 | 第45-47页 |
第五章 完善府谷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对策建议 | 第47-52页 |
5.1 深入基层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 第47页 |
5.2 加强乡镇、村级经办服务机构建设 | 第47-48页 |
5.3 搭建新农保网络信息管理系统 | 第48页 |
5.4 设置差异化的缴费补贴制度 | 第48-49页 |
5.5 逐步取消新农保捆绑政策 | 第49-50页 |
5.6 完善养老金水平调节办法 | 第50页 |
5.7 建立新农保筹资的长效机制 | 第50-5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5页 |
6.1 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52-53页 |
6.2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53页 |
6.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 | 第59-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