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0页 |
1.1 引言 | 第7-9页 |
1.2 本课题的任务和主要工作 | 第9-10页 |
第二章 恒温箱的制冷加热方法 | 第10-36页 |
2.1 散热的基本方式 | 第10-13页 |
2.1.1 热传导 | 第10-11页 |
2.1.2 热对流 | 第11-12页 |
2.1.3 热辐射 | 第12-13页 |
2.2 常用的散热方法 | 第13-24页 |
2.2.1 自然冷却 | 第14-15页 |
2.2.2 液体冷却 | 第15-19页 |
2.2.3 冷板冷却 | 第19-21页 |
2.2.4 热交换器和空调 | 第21页 |
2.2.5 混合散热法 | 第21-22页 |
2.2.6 半导体制冷 | 第22-24页 |
2.3 半体制冷的原理和发展历史 | 第24-36页 |
2.3.1 塞贝克效应 | 第24-26页 |
2.3.2 帕尔贴效应 | 第26-28页 |
2.3.3 焦耳效应 | 第28页 |
2.3.4 傅里叶效应 | 第28页 |
2.3.5 汤姆逊效应 | 第28页 |
2.3.6 热效应之间的关系式 | 第28页 |
2.3.7 半导体制冷的计算 | 第28-36页 |
第三章 系统电路设计及其软件设计 | 第36-60页 |
3.1 温控系统的整体框架 | 第36-39页 |
3.1.1 微控制器和处理器 | 第36-38页 |
3.1.2 系统框架的提出 | 第38-39页 |
3.2 温度采集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第39-49页 |
3.2.1 pt100热电偶原理介绍 | 第39-41页 |
3.2.2 温度采集电路设计 | 第41-42页 |
3.2.3 微控制器电路设计 | 第42-43页 |
3.2.4 功率放大H桥驱动电路设计 | 第43-45页 |
3.2.5 按键输入和液晶显示电路设计 | 第45-47页 |
3.2.6 按键输入电路设计 | 第47-49页 |
3.3 软件设计 | 第49-53页 |
3.3.1 系统软件框架 | 第49-50页 |
3.3.2 STM32F103RBT6自带AD转换流程图 | 第50-51页 |
3.3.3 部分PID温度控制程序 | 第51页 |
3.3.4 液晶显示程序设计 | 第51-53页 |
3.4 安装和组装加工 | 第53-60页 |
3.4.1 制冷组件的安装 | 第53-56页 |
3.4.2 加热组件的安装 | 第56页 |
3.4.3 恒温箱内胆的设计安装 | 第56-57页 |
3.4.4 恒温箱控制电路安装 | 第57-60页 |
第四章 实验数据与结论 | 第60-68页 |
4.1 恒温箱制冷数据 | 第60-63页 |
4.1.1 恒温箱最低制冷温度 | 第60-61页 |
4.1.2 不同目标温度的制冷对比 | 第61-62页 |
4.1.3 恒温箱制冷稳定性 | 第62-63页 |
4.2 恒温箱制热数据 | 第63-68页 |
4.2.1 恒温箱最高制热温度 | 第63-64页 |
4.2.2 不同目标温度的制热对比 | 第64-66页 |
4.2.3 恒温箱制热稳定性 | 第66-68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