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

黄酮类化合物活性预测模型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缩略语/符号说明第11-12页
前言第12-17页
    研究现状、成果第12-15页
    研究目的、方法第15-17页
一、生物分配胶束色谱模型的构建第17-27页
    1.1 对象和方法第17-19页
        1.1.1 仪器第17页
        1.1.2 试药第17页
        1.1.3 方法第17-19页
    1.2 结果第19-25页
        1.2.1 定量保留时间-药代动力学模型的构建第19-24页
        1.2.2 定量保留时间-药代动力学模型的预测能力评价第24-25页
    1.3 讨论第25-26页
    1.4 小结第26-27页
二、误差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ANN)模型的构建第27-45页
    2.1 对象和方法第27-34页
        2.1.1 数据集第27-28页
        2.1.2 分子描述符第28页
        2.1.3 遗传算法第28页
        2.1.4 多元线性回归变量筛选和回归第28-33页
        2.1.5 BPANN的构建和优化第33页
        2.1.6 软件与统计第33-34页
    2.2 结果第34-41页
        2.2.1 多元线性回归及验证第34-35页
        2.2.2 误差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的构建和验证第35-41页
    2.3 讨论第41-44页
    2.4 小结第44-45页
三、对传人工神经网络(CPANN)模型的构建第45-80页
    3.1 对象和方法第45-63页
        3.1.1 分子描述符的计算第45页
        3.1.2 雌激素活性数据的来源第45-58页
        3.1.3 分子描述符的筛选第58-60页
        3.1.4 对传人工神经网络第60页
        3.1.5 遗传算法优化对传人工神经网络结构参数第60-62页
        3.1.6 软件与统计第62-63页
    3.2 结果第63-76页
        3.2.1 分子描述符的筛选第63-64页
        3.2.2 CPANN的训练和优化第64-65页
        3.2.3 CPANN的分类预测第65-67页
        3.2.4 CPANN模型的评价第67-76页
    3.3 讨论第76-78页
    3.4 小结第78-80页
结论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90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90-91页
综述 人工神经网络及生物分配胶束色谱在药物活性模型构建应用进展第91-110页
    综述参考文献第100-110页
致谢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ERK信号通路在青蒿琥酯抑制肝星状细胞纤维发生中的作用
下一篇:附子配伍土贝母治疗乳腺癌的体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