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目前研究不足 | 第13-14页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4-15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Web 服务组合及其相关技术研究 | 第16-28页 |
2.1 Web 服务的概念 | 第16-20页 |
2.1.1 Web 服务的定义 | 第16-17页 |
2.1.2 Web 服务的特征 | 第17-18页 |
2.1.3 Web 服务的基本组成架构 | 第18-20页 |
2.2 Web 服务组合 | 第20-21页 |
2.2.1 Web 服务组合的定义 | 第20页 |
2.2.2 Web 服务组合的分类 | 第20-21页 |
2.3 Web 服务组合的协议栈 | 第21-25页 |
2.3.1 Network 网络层 | 第22页 |
2.3.2 XML 消息层 | 第22-23页 |
2.3.3 Description 服务描述层 | 第23页 |
2.3.4 服务组合层 | 第23-24页 |
2.3.5 Choreography 层 | 第24页 |
2.3.6 Discovery 服务发现层 | 第24-25页 |
2.4 Web 服务的组合技术分类 | 第25-27页 |
2.4.1 基于 BPEL4WS 的 Web 服务组合技术 | 第25页 |
2.4.2 基于语义的 Web 服务组合技术 | 第25-26页 |
2.4.3 基于组件的 Web 服务组合技术 | 第26页 |
2.4.4 基于 Petri 网理论的 Web 服务组合技术 | 第26页 |
2.4.5 基于进程代数的 Web 服务组合技术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灰色系统理论概述 | 第28-32页 |
3.1 灰色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 | 第28-29页 |
3.2 灰色系统的基本原理 | 第29-30页 |
3.2.1 灰色系统的基本原理 | 第29-30页 |
3.2.2 几种不确定方法的比较 | 第30页 |
3.3 灰色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30-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基于 QoS 全局优化的 Web 服务选取方法 | 第32-46页 |
4.1 Web 服务组合架构 | 第32-33页 |
4.2 基于 QoS 全局优化的解决方案 | 第33-43页 |
4.2.1 支持 QoS 全局优化的服务选取流程 | 第34-35页 |
4.2.2 QoS 模型描述 | 第35-36页 |
4.2.3 Web 服务 QoS 指标值规范标准化处理 | 第36页 |
4.2.4 Web 服务候选集的确立 | 第36-38页 |
4.2.5 Web 服务基本组合模型 | 第38-39页 |
4.2.6 Web 服务群匹配度的计算 | 第39页 |
4.2.7 带权有向图模型描述 | 第39-41页 |
4.2.8 SEDijkstra 算法描述 | 第41-43页 |
4.3 实例分析 | 第43-4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 QoS 评价方法 | 第46-62页 |
5.1 Web 服务的非功能属性分析 | 第46-50页 |
5.1.1 服务级 QoS | 第47-48页 |
5.1.2 系统级 QoS | 第48-49页 |
5.1.3 企业级 QoS | 第49-50页 |
5.2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 Web 服务 QoS 评价方法 | 第50-57页 |
5.2.1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 Web 服务 QoS 评价方法的过程 | 第50-51页 |
5.2.2 Web 服务 QoS 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51-53页 |
5.2.3 QoS 指标间的相关性和不确定性分析 | 第53-55页 |
5.2.4 建立 QoS 指标值预测模型 | 第55-56页 |
5.2.5 计算 QoS 指标预测值 | 第56页 |
5.2.6 灰色关联分析 | 第56-57页 |
5.3 实验验证 | 第57-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总结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