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二维纸样自动生成研究 | 第14-16页 |
1.2.2 三维衣片模型的自动生成研究 | 第16-17页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8-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2 课题相关理论及技术研究 | 第21-33页 |
2.1 服装结构设计理论 | 第21-25页 |
2.1.1 服装构成方法种类及其特点 | 第21-22页 |
2.1.2 服装平面构成方法 | 第22-23页 |
2.1.3 女装原型 | 第23-24页 |
2.1.4 东华原型 | 第24-25页 |
2.2 服装CAD技术 | 第25-27页 |
2.2.1 服装CAD技术发展历程 | 第25-26页 |
2.2.2 商用服装CAD技术特点 | 第26-27页 |
2.2.3 服装CAD智能化发展 | 第27页 |
2.3 Modasoft CAD纸样设计系统简介 | 第27-29页 |
2.4 基于Modasoft 9.7.2 CAD平台的东华原型设计 | 第29-33页 |
2.4.1 东华原型变量设计 | 第29页 |
2.4.2 东华原型CAD模块设计 | 第29-31页 |
2.4.3 东华原型模块自动生成实验 | 第31-33页 |
3 基于“诗雅丽”顾客体型的个体原型实验 | 第33-56页 |
3.1 “诗雅丽”顾客总体特征 | 第33页 |
3.2 “诗雅丽”顾客体型特征 | 第33-42页 |
3.2.1 人体测量 | 第33-36页 |
3.2.2 数据采集 | 第36-38页 |
3.2.3 顾客人体样本数据分析 | 第38-39页 |
3.2.4 顾客人体体型分析 | 第39-42页 |
3.3 基于“诗雅丽”顾客体型的东华原型个体修正实验 | 第42-55页 |
3.3.1 东华原型样衣制作 | 第42-43页 |
3.3.2 东华原型个体修正实验 | 第43-49页 |
3.3.3 实验数据相关分析 | 第49页 |
3.3.4 基于体型特征变量的个体原型模块设计 | 第49-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4 “诗雅丽”定制女装产品样板快速生成模块的设计 | 第56-80页 |
4.1 “诗雅丽”定制女装产品 | 第56-59页 |
4.1.1 “诗雅丽”定制女装产品款式分析 | 第56-58页 |
4.1.2 “诗雅丽”定制女装产品结构分析 | 第58-59页 |
4.2 女装样板模块化设计 | 第59-60页 |
4.3 “诗雅丽”定制女装产品衣身模块设计 | 第60-67页 |
4.3.1 三开衣身变量设定 | 第60-61页 |
4.3.2 三开衣身模板的建立 | 第61-64页 |
4.3.3 三开衣身模板运行实验 | 第64-67页 |
4.4 “诗雅丽”定制女装产品衣领模块设计 | 第67-73页 |
4.4.1 驳折领变量设定 | 第68页 |
4.4.2 驳折领模板的建立 | 第68-70页 |
4.4.3 驳折领模板的运行实验 | 第70-73页 |
4.5 “诗雅丽”定制女装产品衣袖模块设计 | 第73-79页 |
4.5.1 两片圆装袖变量设定 | 第74-75页 |
4.5.2 两片圆装袖模板的建立 | 第75-76页 |
4.5.3 两片圆装袖模板的运行实验 | 第76-7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5 “诗雅丽”定制女装产品样板快速生成模块组合运行方案以及典型女装产品样衣验证实验 | 第80-105页 |
5.1 女装模块组合运行的原则 | 第80-83页 |
5.1.1 女装模块运行的原则 | 第80-81页 |
5.1.2 女装模块调用规则 | 第81-83页 |
5.2 女装模块组合运行的设计 | 第83-91页 |
5.2.1 组合运行款式选择 | 第83-84页 |
5.2.2 组合运行结果 | 第84-91页 |
5.3 典型女装产品个性化样板快速生成设计的样衣验证实验 | 第91-104页 |
5.3.1 实验方案设计 | 第91页 |
5.3.2 实验对象的选择 | 第91-92页 |
5.3.3 样衣实验过程 | 第92页 |
5.3.4 样衣实验结果 | 第92-103页 |
5.3.5 女装产品样板快速生成实验评价 | 第103-10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07页 |
6.1 结论 | 第105-106页 |
6.2 不足及展望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0页 |
附录1 样本数据的正态性检验 | 第110-115页 |
附录2 5-36号个体原型修正前、后的图片 | 第115-126页 |
附录3 个体原型修正方法 | 第126-131页 |
附录4 修正前、后东华原型相应部位的差值 | 第131-132页 |
附录5 相关分析 | 第132-13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36-137页 |
致谢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