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隧道工程地应力量测及岩爆预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20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6页 |
1.2.1 地应力测量国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0-13页 |
1.2.2 地应力测量国内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3页 |
1.2.3 国内外深埋隧道开挖岩爆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某隧道工程建设需解决的问题 | 第16-17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2 某隧道工程区地质环境 | 第20-26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20-21页 |
2.2 自然条件 | 第21-22页 |
2.2.1 气候条件 | 第21页 |
2.2.2 河流水系 | 第21-22页 |
2.3 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与地震 | 第22页 |
2.3.1 地形地貌 | 第22页 |
2.3.2 地质构造 | 第22页 |
2.3.3 地震 | 第22页 |
2.4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 第22-24页 |
2.4.1 地层岩性 | 第22-23页 |
2.4.2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3页 |
2.4.3 不良地质及特殊岩性土 | 第23-24页 |
2.5 围岩工程分级 | 第24-26页 |
3 空心包体应变计测量地应力 | 第26-46页 |
3.1 空心包体应变计测量地应力计算原理 | 第26-30页 |
3.1.1 测量地应力计算公式 | 第26-29页 |
3.1.2 岩石弹性常数的计算 | 第29-30页 |
3.2 测试仪器及加工 | 第30-33页 |
3.2.1 KX-81 型空心包体应变计 | 第30-32页 |
3.2.2 测量仪器 | 第32-33页 |
3.3 测试步骤 | 第33-36页 |
3.4 测试结果 | 第36-40页 |
3.4.1 K1+585 第一次应力解除的应变值 | 第36页 |
3.4.2 K1+585 第二次应力解除的应变值 | 第36-38页 |
3.4.3 K6+003 应力解除的应变值 | 第38-40页 |
3.5 围压率定实验 | 第40-43页 |
3.5.1 实验步骤 | 第40-41页 |
3.5.2 实验结果 | 第41-43页 |
3.6 地应力大小和方向的确定 | 第43-4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4 声发射 Kaiser 效应法测量地应力 | 第46-58页 |
4.1 声发射试验技术与仪器 | 第46-48页 |
4.2 试验原理 | 第48-49页 |
4.3 试样的制作 | 第49-50页 |
4.4 声发射试验 | 第50-51页 |
4.5 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51-5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5-58页 |
5 某隧道工程岩爆预测 | 第58-84页 |
5.1 概述 | 第58-59页 |
5.2 岩爆预测的数值计算模型 | 第59-63页 |
5.2.1 隧道内轮廓的几何尺寸 | 第59-60页 |
5.2.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60-63页 |
5.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3-79页 |
5.3.1 隧道开挖后整体应力分布情况 | 第63-66页 |
5.3.2 隧道岩爆预测结果 | 第66-79页 |
5.4 隧道岩爆的监测及防治 | 第79-83页 |
5.4.1 隧道岩爆的监测 | 第79-82页 |
5.4.2 隧道岩爆的防治 | 第82-8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84-85页 |
6.2 后续研究工作及展望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附录 | 第92-97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2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2-93页 |
C. 附图 | 第93-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