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课题定义及内容 | 第11页 |
1.2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2-13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4.1 国内现状研究 | 第13-15页 |
1.4.2 国外现状研究 | 第15-16页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6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开发技术及开发环境 | 第18-32页 |
2.1 开发平台 | 第18-21页 |
2.1.1 开发平台的选择 | 第18页 |
2.1.2 开发语言的特点 | 第18-21页 |
2.2 数据库系统 | 第21-23页 |
2.2.1 数据库系统的发展 | 第21页 |
2.2.2 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 第21-22页 |
2.2.3 MicroSoft SQL2000 数据库系统 | 第22-23页 |
2.3 控件简介 | 第23-25页 |
2.4 系统构架 | 第25-27页 |
2.4.1 网络系统构架 | 第25页 |
2.4.2 网络拓扑结构 | 第25-26页 |
2.4.3 软件系统构架 | 第26-27页 |
2.5 软件工程 | 第27-29页 |
2.5.1 软件工程的定义 | 第27页 |
2.5.2 瀑布模型 | 第27-29页 |
2.6 评价系统所使用的理论知识 | 第29-30页 |
2.6.1 评价方法效度分析 | 第29页 |
2.6.2 一致性系数的评测方法 | 第29-30页 |
2.6.3 肯德尔和谐系数评测方法 | 第3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需求分析 | 第32-38页 |
3.1 需求调研和可信性研究分析 | 第32-33页 |
3.2 业务流程 | 第33-34页 |
3.2.1 考场计分业务流程 | 第33-34页 |
3.2.2 总体业务流程 | 第34页 |
3.3 数据流图 | 第34-36页 |
3.4 用户需求分析 | 第36-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系统的设计 | 第38-54页 |
4.1 系统功能的设计 | 第38-39页 |
4.2 接口设计 | 第39页 |
4.3 HIPO 图形 | 第39-44页 |
4.3.1 软件层次图 | 第40-41页 |
4.3.2 系统构架图 | 第41页 |
4.3.3 软件 IPO 图 | 第41-44页 |
4.4 软件总体目标 | 第44-46页 |
4.5 软件数据模型的设计 | 第46-48页 |
4.5.1 关系模型 | 第47页 |
4.5.2 数据库数据字典表 | 第47-48页 |
4.6 主要模块设计 | 第48-53页 |
4.6.1 考场端用户登录模块 | 第49-50页 |
4.6.2 管理员登录模块 | 第50页 |
4.6.3 管理员登录模块 | 第50页 |
4.6.4 考场计分 | 第50页 |
4.6.5 计算面试成绩 | 第50-51页 |
4.6.6 查询模块 | 第51-52页 |
4.6.7 预警模块 | 第52页 |
4.6.8 辅助功能模块 | 第52-5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系统的实现 | 第54-68页 |
5.1 用户登录模块 | 第54-56页 |
5.2 数据录入模块 | 第56-58页 |
5.3 考场信息设置模块 | 第58-61页 |
5.4 预警模块 | 第61-62页 |
5.5 数据查询模块 | 第62-64页 |
5.6 打印模块 | 第64-6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测试系统 | 第68-84页 |
6.1 软件测试概念 | 第68-69页 |
6.2 软件测试的准则 | 第69-70页 |
6.3 软件测试的方法和技术 | 第70-71页 |
6.4 系统测试 | 第71-74页 |
6.4.1 系统登录单元测试 | 第71页 |
6.4.2 数据录入模块测试 | 第71-72页 |
6.4.3 数据录入模块测试 | 第72页 |
6.4.4 预警模块的测试 | 第72-73页 |
6.4.5 打印模块的测试 | 第73-74页 |
6.5 肯德尔和谐系数评价的检测 | 第74-83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84-85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84页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