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轻伤害案件刑事和解制度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一)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一、 轻伤害案件刑事和解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13-19页 |
(一) 轻伤害案件 | 第13页 |
(二) 刑事和解 | 第13-17页 |
1. 刑事和解的涵义 | 第13-15页 |
2. 刑事和解与相关概念 | 第15-17页 |
(三) 我国轻伤害案件刑事和解制度构成 | 第17-19页 |
二、 国外轻伤害案件刑事和解制度的考察 | 第19-23页 |
(一) 大陆法系国家的轻伤害案件刑事和解制度 | 第19-20页 |
(二) 英美法系国家的轻伤害案件刑事和解制度 | 第20-21页 |
(三) 国外轻伤害案件刑事和解制度的启示 | 第21-23页 |
三、 轻伤害案件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与基础 | 第23-35页 |
(一) 轻伤害案件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 | 第23-27页 |
1. 社会价值 | 第23-25页 |
2. 制度价值 | 第25-27页 |
(二) 轻伤害案件刑事和解制度的基础 | 第27-35页 |
1. 轻伤害案件刑事和解的思想基础 | 第27-29页 |
2. 轻伤害案件刑事和解的政策基础 | 第29-30页 |
3. 轻伤害案件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 | 第30-31页 |
4. 轻伤害案件刑事和解的实践基础 | 第31-35页 |
四、 我国轻伤害案件刑事和解制度缺陷与成因 | 第35-38页 |
(一) 我国轻伤害案件刑事和解制度缺陷 | 第35-36页 |
1. 轻伤害案件刑事和解程序不完备 | 第35页 |
2. 轻伤害案件刑事和解配套制度缺失 | 第35-36页 |
(二) 我国轻伤害案件刑事和解制度缺陷的成因 | 第36-38页 |
1.立法技术缺乏科学性 | 第36页 |
2. 传统文化观念的消极影响 | 第36-37页 |
3. 立法者受复杂交织理念影响 | 第37-38页 |
五、 完善我国轻伤害案件刑事和解制度的对策 | 第38-45页 |
(一) 完善我国轻伤害案件刑事和解程序的相关内容 | 第38-41页 |
1. 界定轻伤害案件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 | 第38页 |
2. 细化轻伤害案件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 | 第38-39页 |
3. 明确轻伤害案件刑事和解协议的效力 | 第39-40页 |
4. 确立轻伤害案件刑事和解的适用阶段 | 第40-41页 |
(二) 健全我国轻伤害案件刑事和解制度配套制度 | 第41-45页 |
1.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及损坏赔偿评估制度 | 第41-42页 |
2. 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 第42页 |
3.建立社区矫正制度及未成年人保护等配套制度 | 第42-43页 |
4. 建立轻伤害案件刑事和解制度的宣传联动机制 | 第43页 |
5.建立社会第三方参与主持和解模式 | 第43页 |
6. 健全轻伤害案件刑事和解法律监督机制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 | 第48-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