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桩基础概述 | 第10-15页 |
1.1.1 桩基础的发展历程 | 第10-11页 |
1.1.2 桩基础的分类 | 第11-14页 |
1.1.3 桩基础的适用范围 | 第14-15页 |
1.2 桩基承载特性研究 | 第15-16页 |
1.2.1 概述 | 第15页 |
1.2.2 竖向荷载下基桩的承载机理 | 第15-16页 |
1.3 桩基沉降计算方法研究 | 第16-19页 |
1.3.1 规范法 | 第17-18页 |
1.3.2 其他方法 | 第18-19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工作 | 第19-21页 |
第2章 高承台桩基沉降性状分析 | 第21-29页 |
2.1 概述 | 第21页 |
2.2 基桩的沉降性状 | 第21-24页 |
2.3 高承台桩基沉降性状 | 第24-25页 |
2.3.1 摩擦群桩的沉降特性 | 第24-25页 |
2.3.2 端承型群桩的沉降特性 | 第25页 |
2.4 影响群桩沉降性状的主要因素 | 第25-29页 |
2.4.1 沉降性状的影响因素 | 第26-27页 |
2.4.2 打入群桩和钻孔群桩的对比 | 第27-29页 |
第3章 高承台桩基计算方法研究 | 第29-42页 |
3.1 等代墩基法 | 第29-30页 |
3.2 弹性理论法 | 第30-35页 |
3.2.1 单桩荷载下的土中应力 | 第30-32页 |
3.2.2 迭代法计算群桩沉降 | 第32-34页 |
3.2.3 利用单桩荷载-沉降系数计算群桩沉降 | 第34-35页 |
3.2.4 沉降比法计算群桩沉降 | 第35页 |
3.3 等效作用分层总和法 | 第35-37页 |
3.4 其他方法 | 第37-41页 |
3.4.1 Tomlinson(1994) | 第37-39页 |
3.4.2 Skempton(1953) | 第39页 |
3.4.3 Meyerhof(1959) | 第39页 |
3.4.4 Vesic(1967) | 第39页 |
3.4.5 Беречанцев(1961) | 第39页 |
3.4.6 Schmertmann(1970,1978) | 第39-40页 |
3.4.7 杨敏方法 | 第40-41页 |
3.5 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基于能量法的高承台桩基沉降计算方法 | 第42-59页 |
4.1 概述 | 第42-43页 |
4.2 能量法基本理论 | 第43-44页 |
4.2.1 能量守恒定律 | 第43页 |
4.2.2 桩土系统的能量分析 | 第43-44页 |
4.3 高承台桩基沉降计算模型建立 | 第44-48页 |
4.3.1 侧阻力计算模型 | 第44-47页 |
4.3.2 端阻力计算模型 | 第47-48页 |
4.4 高承台桩基沉降计算 | 第48-51页 |
4.4.1 能量平衡方程的建立 | 第48-49页 |
4.4.2 桩身能量方程 | 第49-51页 |
4.5 桩基工作性状程序算法 | 第51-59页 |
4.5.1 程序收敛条件及方法 | 第52-53页 |
4.5.2 基桩性状计算程序设置及流程 | 第53-57页 |
4.5.3 小结 | 第57-59页 |
第5章 工程应用实例 | 第59-66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59页 |
5.2 设计计算 | 第59-62页 |
5.3 参数分析 | 第62-64页 |
5.3.1 桩距变化对群桩沉降的影响 | 第62页 |
5.3.2 桩的长径比变化对群桩沉降的影响 | 第62-63页 |
5.3.3 土质变化对群桩沉降的影响 | 第63-64页 |
5.3.4 桩数变化对群桩沉降的影响 | 第64页 |
5.4 小结 | 第64-66页 |
结语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