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0-11页 |
| ABSTRACT | 第11-12页 |
| 引言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确立及域内外比较 | 第14-19页 |
| 一、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确立 | 第14-15页 |
| (一) 个案试点阶段 | 第14页 |
| (二) 试点推广阶段 | 第14页 |
| (三) 质疑停滞阶段 | 第14-15页 |
| (四) 立法确立阶段 | 第15页 |
| 二、域内外立法比较 | 第15-19页 |
| (一) 名称表述不同 | 第15-16页 |
| (二) 适用范围不同 | 第16页 |
| (三) 所附条件和期限不同 | 第16-17页 |
| (四) 不起诉的确定性不同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设立的理论依据 | 第19-23页 |
| 一、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与刑法谦抑性原则 | 第19-20页 |
| 二、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与起诉便宜主义 | 第20-21页 |
| 三、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与恢复性司法理念 | 第21-22页 |
| 四、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与诉讼经济原则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特征 | 第23-26页 |
| 一、适用范围的轻刑性 | 第23页 |
| 二、适用对象的特定性 | 第23-24页 |
| 三、决定主体的唯一性 | 第24页 |
| 四、考验期限内诉讼程序的非终结性 | 第24页 |
| 五、处理结果的非刑事性 | 第24-26页 |
| 第四章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用条件 | 第26-31页 |
| 一、限定所侵犯法益的种类 | 第26-27页 |
| (一) 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 | 第26-27页 |
| (二) 财产权利 | 第27页 |
| (三) 社会管理秩序 | 第27页 |
| 二、限定可能判处刑罚范围 | 第27-28页 |
| 三、符合起诉条件 | 第28-29页 |
| 四、已有悔罪表现 | 第29页 |
| 五、限定考验期限 | 第29-30页 |
| 六、限定所附条件 | 第30-31页 |
| 第五章 适用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程序设置 | 第31-39页 |
| 一、审查程序 | 第31-33页 |
| (一) 审查是否符合起诉条件 | 第31页 |
| (二) 审查是否属于适用范围 | 第31页 |
| (三) 审查是否具有悔罪表现 | 第31-33页 |
| 二、启动程序 | 第33-34页 |
| (一) 申请启动 | 第33页 |
| (二) 自行启动 | 第33-34页 |
| 三、审批程序 | 第34-35页 |
| (一) 检委会讨论程序 | 第34页 |
| (二) 听证程序 | 第34-35页 |
| (三) 检察长审批程序 | 第35页 |
| 四、监督制约程序 | 第35-37页 |
| (一) 内部监督 | 第35-36页 |
| (二) 公安机关的监督制约 | 第36页 |
| (三) 被害人的监督制约 | 第36页 |
| (四)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监督制约 | 第36-37页 |
| (五) 人民监督员的监督制约 | 第37页 |
| 五、考察矫正程序 | 第37-39页 |
| (一) 完善考察矫正程序的重要性 | 第37-38页 |
| (二) 与社区矫正机制相衔接的必要性 | 第38页 |
| (三) 考察矫正程序设计 | 第38-39页 |
| 第六章 完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立法建议 | 第39-41页 |
| 一、明确不起诉制度的适用顺序 | 第39页 |
| 二、适当扩大适用范围 | 第39-40页 |
| 三、增加对所附条件的规定 | 第40-41页 |
| 结语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
| 附件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