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宗教观与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导论第14-27页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第14-18页
        (一)研究的缘由第15-17页
        (二)研究的意义第17-18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18-23页
        (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第18-21页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述评第21-23页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23-25页
        (一)研究的思路第23-24页
        (二)研究的方法第24-25页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25-27页
        (一)创新之处第25-26页
        (二)不足之处第26-27页
第一章 马克思宗教观第27-88页
    一、马克思宗教观的思想资源第27-47页
        (一)黑格尔宗教观第27-34页
        (二)费尔巴哈宗教观第34-38页
        (三)斯宾塞宗教观第38-40页
        (四)孟德斯鸠宗教观第40-44页
        (五)鲍威尔宗教观第44-47页
    二、马克思宗教观的转变过程第47-58页
        (一)马克思从有神论向无神论的转变第48-52页
        (二)马克思从唯心主义无神论向唯物主义无神论的转变第52-57页
        (三)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形成第57-58页
    三、马克思宗教观的哲学基础第58-61页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第58-59页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第59-61页
    四、马克思宗教观的内容第61-77页
        (一)宗教的起源第61-66页
        (二)宗教的本质第66-69页
        (三)宗教的功能第69-74页
        (四)宗教的消亡第74-77页
    五、马克思宗教观的特点第77-88页
        (一)对待宗教态度的历史唯物性第77-80页
        (二)审视宗教发展的辩证唯物性第80-81页
        (三)开展宗教批判的革命实践性第81-85页
        (四)解析宗教功能的对立统一性第85-88页
第二章 费尔巴哈宗教观第88-142页
    一、费尔巴哈宗教观形成的思想渊源第88-99页
        (一)黑格尔宗教观第88-91页
        (二)培根宗教观第91-95页
        (三)斯宾诺莎宗教观第95-97页
        (四)培尔宗教观第97-99页
    二、费尔巴哈宗教观的转变过程第99-115页
        (一)费尔巴哈对法国启蒙无神论的超越第99-101页
        (二)费尔巴哈在德国对宗教批判的最终完成第101-104页
        (三)费尔巴哈宗教观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第104-108页
        (四)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宗教观的形成第108-115页
    三、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哲学依据第115-127页
        (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理论第115-117页
        (二)费尔巴哈自我异化理论第117-122页
        (三)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理论第122-127页
    四、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内容第127-136页
        (一)宗教的起源第127-129页
        (二)宗教的本质第129-132页
        (三)宗教的功能第132-134页
        (四)宗教的消亡第134-136页
    五、费尔巴哈宗教观的特点第136-142页
        (一)无神论基础上的唯物主义第136-138页
        (二)唯物主义立场的不彻底性第138-142页
第三章 马克思宗教观与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契合第142-166页
    一、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于宗教与人的关系的契合第142-149页
        (一)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于“人与宗教关系”的相同理解第142-143页
        (二)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于上帝的相同看法第143-149页
    二、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于唯物主义宗教观的契合第149-156页
        (一)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对唯心主义宗教思想的批判第149-151页
        (二)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对形而上学宗教思想的批判第151-152页
        (三)马克思宗教观与费尔巴哈宗教观在自然领域的契合第152-156页
    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宗教观对马克思的积极影响第156-166页
        (一)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对马克思的影响第156-162页
        (二)费尔巴哈异化理论对马克思的影响第162-163页
        (三)费尔巴哈人本学对马克思的影响第163-166页
第四章 马克思宗教观与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分歧第166-201页
    一、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从不同角度揭示宗教起源第167-177页
        (一)费尔巴哈从认识论的角度揭示了宗教起源第170-173页
        (二)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揭示了宗教起源第173-177页
    二、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对宗教本质的不同理解第177-182页
        (一)马克思认为宗教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第177-179页
        (二)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第179-182页
    三、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宗教观的批判第182-191页
        (一)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批判改造第183-188页
        (二)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第188-191页
    四、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分歧第191-198页
        (一)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不彻底性第192-196页
        (二)马克思对宗教批判的彻底性第196-198页
    五、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对宗教消亡的分歧第198-201页
第五章 马克思宗教观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超越第201-232页
    一、马克思宗教观在宗教起源上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超越第201-206页
        (一)费尔巴哈认为宗教起源是人们的愚昧和无知第202-203页
        (二)马克思认为宗教起源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第203-206页
    二、马克思宗教观在宗教本质上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超越第206-218页
        (一)费尔巴哈从纯粹的自然人出发阐述宗教本质第209-211页
        (二)马克思从社会的人出发阐述宗教本质第211-214页
        (三)马克思从人的特性上对费尔巴哈的超越第214-218页
    三、马克思宗教观在哲学上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超越第218-230页
        (一)马克思宗教观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宗教观的超越第218-225页
        (二)马克思宗教观对费尔巴哈唯心主义宗教观的超越第225-226页
        (三)马克思宗教观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宗教观的超越第226-230页
    四、马克思宗教观在宗教功能上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超越第230-232页
第六章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扬弃及其当代价值第232-252页
    一、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扬弃第232-238页
        (一)扬弃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宗教观确立实践唯物主义宗教观第232-234页
        (二)扬弃费尔巴哈宗教异化理论确立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第234-236页
        (三)扬弃费尔巴哈半截子唯物主义宗教观确立辩证唯物主义宗教观第236-238页
    二、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宗教观的当代价值第238-252页
        (一)引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发展与完善第239-241页
        (二)指导中国共产党制定正确宗教政策第241-244页
        (三)启迪人们理性地、科学地对待宗教第244-246页
        (四)促进当代文化交流、社会交往和社会发展第246-249页
        (五)丰富人类社会宗教文化理论宝库第249-252页
结语第252-255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55-266页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第266-267页
后记第267-268页

论文共2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肠道准备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提高肠道准备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
下一篇:肠道菌群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结构特征及潜在致病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