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 | 第14-17页 |
摘要 | 第17-20页 |
Abstract | 第20-2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5-4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5-26页 |
1.2 测高卫星发展概述 | 第26-30页 |
1.3 卫星测高恢复海洋重力场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第30-35页 |
1.3.1 20世纪70年代 | 第30页 |
1.3.2 20世纪80年代 | 第30-31页 |
1.3.3 20世纪90年代 | 第31-34页 |
1.3.4 21世纪以来 | 第34-35页 |
1.4 典型全球海洋重力场模型 | 第35-39页 |
1.4.1 SS系列模型 | 第35-36页 |
1.4.2 KMS-DNSC-DTU系列模型 | 第36-39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9-41页 |
第2章 卫星测高反演海洋重力场基本理论 | 第41-53页 |
2.1 卫星测高测距原理 | 第41-43页 |
2.2 基于大地水准面高计算的逆Stokes公式 | 第43-44页 |
2.3 基于垂线偏差解算的逆Vening-Meinesz公式 | 第44-50页 |
2.4 基于垂线偏差解算的Sandwell方法 | 第50-5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3章 卫星测高波形理论及重跟踪方法 | 第53-84页 |
3.1 概述 | 第53-62页 |
3.1.1 卫星高度计雷达测量原理 | 第53-54页 |
3.1.2 单频单向波列海面时脉冲信号照射区域的变化 | 第54-57页 |
3.1.3 高斯分布海面时的脉冲信号照射区域变化 | 第57-58页 |
3.1.4 平均回波波形模型 | 第58-62页 |
3.2 波形重跟踪 | 第62-72页 |
3.2.1 OCOG算法 | 第63-65页 |
3.2.2 Davis阈值法 | 第65页 |
3.2.3 改进阈值法 | 第65-67页 |
3.2.4 β参数拟合法 | 第67-70页 |
3.2.5 Sandwell算法 | 第70-72页 |
3.3 基于Jason-1示例波形的重跟踪算法比较 | 第72-83页 |
3.3.1 跟踪门位置与距离改正值的直接比较 | 第72-76页 |
3.3.2 交叉点不符值统计 | 第76-80页 |
3.3.3 沿轨标准差分析 | 第80-8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4章 测高垂线偏差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84-124页 |
4.1 测高垂线偏差的计算方法 | 第84-96页 |
4.1.1 基于沿轨数据的垂线偏差分量计算 | 第85-87页 |
4.1.2 基于交叉点处数据的垂线偏差分量计算 | 第87-88页 |
4.1.3 两种沿轨垂线偏差计算方法的对比 | 第88-92页 |
4.1.4 海面高度误差对于沿轨垂线偏差计算的影响 | 第92-96页 |
4.2 星测高误差源的影响分析 | 第96-110页 |
4.2.1 仪器误差 | 第96-97页 |
4.2.2 对流层延迟 | 第97-101页 |
4.2.3 电离层延迟 | 第101-103页 |
4.2.4 海况偏差 | 第103-105页 |
4.2.5 潮汐 | 第105-108页 |
4.2.6 大气逆压效应 | 第108-109页 |
4.2.7 本节小结 | 第109-110页 |
4.3 海面地形的影响 | 第110-114页 |
4.3.1 稳态海面地形 | 第110-112页 |
4.3.2 时变海面地形 | 第112-114页 |
4.4 沿轨重采样 | 第114-115页 |
4.5 轨道倾角的影响 | 第115-12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第5章 利用多星测高资料恢复海洋重力异常 | 第124-160页 |
5.1 测高资料选择 | 第124-126页 |
5.2 波形重跟踪的参数确定 | 第126-133页 |
5.3 数据预处理 | 第133-138页 |
5.3.1 沿轨重采样 | 第133-134页 |
5.3.2 误差改正与粗差剔除 | 第134-135页 |
5.3.3 低通滤波 | 第135-138页 |
5.4 区域海洋重力场模型建立及检核 | 第138-153页 |
5.4.1 规则格网化垂线偏差分量 | 第138-142页 |
5.4.2 规则格网化重力异常 | 第142-143页 |
5.4.3 解算结果与已发布重力场模型的检核 | 第143-144页 |
5.4.4 解算结果与船测数据的检核 | 第144-151页 |
5.4.5 参考模型对于移去恢复结果的影响 | 第151-153页 |
5.5 全球海洋重力场模型的建立 | 第153-156页 |
5.6 全球海洋重力场模型的检核 | 第156-15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58-16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0-164页 |
6.1 主要的工作与结论 | 第160-162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62-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76页 |
作者简历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工作与成果 | 第176-177页 |
致谢 | 第177-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