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1.1 土壤碳循环与土壤微生物 | 第11-13页 |
1.1.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的海拔分布模式 | 第13-14页 |
1.1.3 土壤微生物及碳循环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和反馈 | 第14-17页 |
1.1.4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库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第17-19页 |
1.2 研究意义、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1.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2.3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色季拉山土壤有机碳储量沿海拔分布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 第22-43页 |
2.1 前言 | 第22-23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7页 |
2.2.1 采样点描述 | 第23页 |
2.2.2 植物、凋落物及土壤样品采集 | 第23-24页 |
2.2.3 植物、凋落物碳含量及土壤有机碳含量测定 | 第24页 |
2.2.4 土壤含水量测定 | 第24页 |
2.2.5 土壤质地测定 | 第24页 |
2.2.6 土壤有机碳储量的计算 | 第24-27页 |
2.2.7 数据统计 | 第27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7页 |
2.3.1 色季拉山植物和凋落物含碳量沿海拔梯度变化特征 | 第27-29页 |
2.3.2 色季拉山土壤有机碳含量沿海拔梯度变化特征 | 第29-32页 |
2.3.3 色季拉山土壤有机碳储量沿海拔梯度变化特征 | 第32-36页 |
2.3.4 环境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2.4 讨论 | 第37-42页 |
2.4.1 色季拉山西坡土壤有机碳储量特征 | 第37-41页 |
2.4.2 环境因子对色季拉山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2.5 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色季拉山土壤有机质周转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 第43-64页 |
3.1 前言 | 第43-44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3.2.1 样品采集 | 第44页 |
3.2.2 植物、凋落物及土壤碳含量和碳同位素组成值(δ~(13)C)测定 | 第44页 |
3.2.3 凋落物氮、磷含量测定 | 第44页 |
3.2.4 有机质周转过程中同位素分馏系数的计算 | 第44-45页 |
3.2.5 数据统计 | 第4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5-60页 |
3.3.1 色季拉山植物和凋落物样品碳同位素组成沿海拔梯度变化特征 | 第45-48页 |
3.3.2 色季拉山土壤样品碳同位素组成沿海拔梯度变化特征 | 第48-52页 |
3.3.3 色季拉山有机质周转过程中的碳同位素分馏系数α沿海拔梯度变化特征 | 第52-53页 |
3.3.4 色季拉山有机质周转过程中的碳同位素分馏系数α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3-60页 |
3.4 讨论 | 第60-62页 |
3.5 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色季拉山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沿海拔梯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第64-85页 |
4.1 前言 | 第64-65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5-69页 |
4.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65页 |
4.2.2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及凋落物质量测定 | 第65页 |
4.2.3. 磷脂脂肪酸法测定与谱图分析 | 第65-67页 |
4.2.4 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 | 第67-68页 |
4.2.5 土壤有机碳化学组成 | 第68页 |
4.2.6 数据统计 | 第68-69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9-81页 |
4.3.1 色季拉山各采样点气候条件、凋落物质量及土壤化学性状变化 | 第69-72页 |
4.3.2 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结构沿海拔梯度变化特征 | 第72-75页 |
4.3.3 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模式沿海拔梯度变化特征 | 第75-79页 |
4.3.4 土壤有机碳化学组成 | 第79-81页 |
4.4 讨论 | 第81-84页 |
4.4.1 高海拔地区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其海拔变化模式 | 第81-82页 |
4.4.2 土壤微生物代谢碳源活性的海拔变化模式 | 第82-83页 |
4.4.3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碳源代谢活性沿海拔梯度变化的影响因素 | 第83-84页 |
4.5 小结 | 第84-85页 |
第五章 色季拉山土壤有机碳分解的温度敏感性及微生物群落对升温的响应 | 第85-110页 |
5.1 前言 | 第85-86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86-87页 |
5.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86页 |
5.2.2 升温培养试验 | 第86页 |
5.2.3 土壤有机碳分解的温度敏感性 | 第86-87页 |
5.2.4 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升温的响应 | 第87页 |
5.2.5 数据统计 | 第87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87-107页 |
5.3.1 色季拉山表层及底层土壤化学性质及微生物群落变化 | 第87-91页 |
5.3.2 色季拉山土壤有机碳分解的海拔梯度变化特征 | 第91-95页 |
5.3.3 色季拉山土壤有机碳分解温度敏感性(Q_(10)值)的海拔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第95-98页 |
5.3.4 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对温度升高的响应 | 第98-107页 |
5.4 讨论 | 第107-109页 |
5.4.1 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对温度升高的响应 | 第107-108页 |
5.4.2 色季拉山土壤有机碳分解的温度敏感性 | 第108-109页 |
5.5 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六章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 第110-142页 |
6.1 前言 | 第110-111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111-115页 |
6.2.1 采样区域地理信息 | 第111页 |
6.2.2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111-112页 |
6.2.3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第112页 |
6.2.4 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结构 | 第112页 |
6.2.5 土壤有机碳库化学分组 | 第112-114页 |
6.2.6 土壤有机碳物理-化学综合分组 | 第114-115页 |
6.2.7 数据统计 | 第115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115-137页 |
6.3.1 土壤理化性状变化特征 | 第115-118页 |
6.3.2 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 | 第118-123页 |
6.3.3 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特征 | 第123-132页 |
6.3.4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 第132-137页 |
6.4 讨论 | 第137-141页 |
6.4.1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影响 | 第137-139页 |
6.4.2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特征及周转的影响 | 第139-141页 |
6.5 小结 | 第141-14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2-144页 |
7.1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142页 |
7.2 主要结论 | 第142-143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43-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67页 |
致谢 | 第167-168页 |
个人简历 | 第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