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词表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9页 |
1.1 褪黑素概述 | 第12-15页 |
1.2 褪黑素的生物合成 | 第15-16页 |
1.3 外源褪黑素对植物抗逆的影响 | 第16-19页 |
1.4 非生物胁迫逆境下植物内源褪黑素的含量变化 | 第19-22页 |
1.5 褪黑素调控生物逆境胁迫 | 第22页 |
1.6 褪黑素调控生物节律 | 第22-23页 |
1.7 褪黑素与植物激素 | 第23-24页 |
1.8 种子萌发及其调控 | 第24-28页 |
1.8.1 吸胀作用 | 第24页 |
1.8.2 呼吸作用 | 第24页 |
1.8.3 营养物质的动员 | 第24-26页 |
1.8.4 种子萌发过程中DNA和蛋白质的修复 | 第26页 |
1.8.5 脱落酸对种子萌发的调控作用 | 第26页 |
1.8.6 赤霉素对种子萌发的调控作用 | 第26-27页 |
1.8.7 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27-28页 |
1.9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外源褪黑素处理对NaCl胁迫下黄瓜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9-47页 |
2.1 引言 | 第29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9-33页 |
2.2.1 试验试剂与耗材 | 第29页 |
2.2.2 试验仪器设备 | 第29页 |
2.2.3 种子萌发实验 | 第29-30页 |
2.2.4 褪黑素的提取与测定 | 第30页 |
2.2.5 H_2O_2,O_2~(·-)及·OH测定 | 第30-31页 |
2.2.6 粗酶液的提取 | 第31页 |
2.2.7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测定 | 第31页 |
2.2.8 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测定 | 第31-32页 |
2.2.9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 第32页 |
2.2.10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 第32页 |
2.2.11 种子中ABA和GA含量的测定 | 第32页 |
2.2.12 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32-33页 |
2.2.13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 第33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33-44页 |
2.3.1 外源褪黑素对氯化钠胁迫下黄瓜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3-35页 |
2.3.2 种子萌发过程中内源褪黑素含量的变化规律 | 第35页 |
2.3.3 外源褪黑素对氯化钠胁迫下黄瓜种子萌发过程中膜脂过氧化程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2.3.4 外源褪黑素对氯化钠胁迫下黄瓜种子萌发过程中过氧化氢,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水平的影响 | 第36页 |
2.3.5 外源褪黑素对氯化钠胁迫下黄瓜种子萌发过程中抗氧化系统酶活性的影响 | 第36-38页 |
2.3.6 外源褪黑素对抗氧化系统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38-39页 |
2.3.7 外源褪黑素对种子萌发过程中ABA,GA含量的影响 | 第39-41页 |
2.3.8 外源褪黑素对种子萌发过程中ABA,GA合成代谢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1-44页 |
2.4 讨论 | 第44-46页 |
2.5 结论 | 第46-47页 |
第三章 外源褪黑素处理对NaCl胁迫下黄瓜种子萌发蛋白质组学的影响 | 第47-69页 |
3.1 引言 | 第47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7-51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7页 |
3.2.2 试剂与耗材 | 第47-48页 |
3.2.3 种子萌发实验 | 第48页 |
3.2.4 黄瓜种子蛋白质的提取定量与分析 | 第48-49页 |
3.2.5 黄瓜种子中淀粉含量的测定 | 第49-50页 |
3.2.6 黄瓜种子中α淀粉酶的测定 | 第50页 |
3.2.7 黄瓜种子中β淀粉酶的测定 | 第50页 |
3.2.8 黄瓜种子中脂肪的测定 | 第50-51页 |
3.2.9 黄瓜种子中异柠檬酸裂解酶的测定 | 第51页 |
3.2.10 黄瓜种子中苹果酸酶的测定 | 第51页 |
3.2.11 黄瓜种子中柠檬酸合酶的测定 | 第51页 |
3.3 数据统计 | 第51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51-65页 |
3.4.1 褪黑素处理对NaCl胁迫下黄瓜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51-52页 |
3.4.2 蛋白质浓度测定 | 第52页 |
3.4.3 蛋白质SDS-PAGE分析 | 第52-53页 |
3.4.4 蛋白质鉴定及定量结果 | 第53-54页 |
3.4.5 NaCl胁迫和褪黑素处理下差异蛋白统计 | 第54-56页 |
3.4.6 NaCl胁迫下,褪黑素处理对种子萌发过程中差异蛋白GO分类的影响 | 第56页 |
3.4.7 NaCl胁迫下,褪黑素处理对差异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功能注释分析 | 第56-65页 |
3.5 讨论 | 第65-67页 |
3.6 结论 | 第67-69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7页 |
附表 | 第87-93页 |
附图 | 第93-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个人简介 | 第103-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