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4页 |
1.1 棉花黄萎病发病及病原菌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1.1 大丽轮枝菌的致病机理 | 第11-13页 |
1.1.2 植物对病原菌的抗性反应 | 第13-15页 |
1.2 H2B单泛素化及其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1.2.1 H2B单泛素化酶 | 第15-16页 |
1.2.2 H2B单泛素化与基因转录的关系 | 第16-17页 |
1.2.3 H2B单泛素化对植物发育的调控作用 | 第17-19页 |
1.2.4 H2B单泛素化对植物防卫反应的调控作用 | 第19-21页 |
1.3 微管骨架 | 第21-27页 |
1.3.1 微管骨架的动态特性及影响微管骨架动态的因素 | 第21-23页 |
1.3.2 磷酸化对微管骨架的调控机制 | 第23-25页 |
1.3.3 微管骨架动态响应环境胁迫及其作用 | 第25-27页 |
1.4 酪氨酸磷酸化在植物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 第27-32页 |
1.4.1 植物中的CRKs及其生理功能 | 第27-29页 |
1.4.2 植物中的酪氨酸磷酸酶及其生理功能 | 第29-32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2-34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4-5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4-39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34页 |
2.1.2 大丽轮枝菌 | 第34页 |
2.1.3 植物培养材料 | 第34页 |
2.1.4 主要试剂 | 第34-35页 |
2.1.5 主要仪器 | 第35-36页 |
2.1.6 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 第36-37页 |
2.1.7 常用溶液的配制 | 第37-3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9-51页 |
2.2.1 拟南芥无菌苗培养方法 | 第39页 |
2.2.2 大丽轮枝菌培养方法 | 第39-40页 |
2.2.3 Vd toxins粗提液的制备及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40页 |
2.2.4 拟南芥侵染方法 | 第40-41页 |
2.2.5 拟南芥杂交和纯合体鉴定 | 第41-44页 |
2.2.6 拟南芥叶片表皮细胞微管骨架的动态检测 | 第44页 |
2.2.7 Real-time PCR方法测定基因表达 | 第44-47页 |
2.2.8 台盼蓝染色法测定拟南芥子叶细胞死亡 | 第47页 |
2.2.9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 | 第47-49页 |
2.2.10 PTP酶活测定 | 第49-50页 |
2.2.11 花青素样品制备与含量测定 | 第50页 |
2.2.12 基因芯片分析 | 第50-51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51-77页 |
3.1 H2Bub参与调控拟南芥抗Vd toxins防卫反应 | 第51-57页 |
3.1.1 H2Bub功能缺失突变体抗性减弱 | 第51-53页 |
3.1.2 H2Bub影响拟南芥幼苗花青素的积累 | 第53-55页 |
3.1.3 H2Bub影响细胞的超敏死亡 | 第55-57页 |
3.2 拟南芥抗Vd toxins防卫反应中,H2Bub参与调控微管骨架动态变化 | 第57-61页 |
3.2.1 Vd toxins处理野生型拟南芥铺板细胞微管骨架动态观察 | 第58-59页 |
3.2.2 野生型和突变体微管骨架动态比较分析 | 第59-61页 |
3.3 H2Bub调控微管骨架动态的作用机制 | 第61-72页 |
3.3.1 酪氨酸磷酸化特异抑制剂对微管骨架动态的影响 | 第61-68页 |
3.3.2 H2Bub对CRK41和PTPs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68-70页 |
3.3.3 PTPs酶活检测 | 第70-72页 |
3.4 拟南芥在抗Vd toxins防卫反应中,H2Bub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72-77页 |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 第77-8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100页 |
附录 | 第100-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作者简历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