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论文--血管疾病论文--主动脉疾病论文

腹主动脉瘤及新型青光眼扩张环的生物力学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1页
第1章 绪论第15-31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5-19页
        1.1.1 腹主动脉瘤第15-16页
        1.1.2 青光眼第16-18页
        1.1.3 青光眼房水引流植入物第18-1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9页
        1.2.1 腹主动脉瘤与血液循环动力学第19-24页
        1.2.2 青光眼与房水动力学第24-28页
        1.2.3 青光眼房水引流植入物设计第28-29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9-31页
第2章 基于流固耦合的弹性壁腹主动脉瘤力学特性分析第31-59页
    2.1 腹主动脉瘤数值模型第32-35页
        2.1.1 双向流固耦合方法第32-33页
        2.1.2 腹主动脉瘤几何模型第33-35页
        2.1.3 材料属性及边界条件第35页
    2.2 血液流线分布特征第35-41页
        2.2.1 正常血压与高血压血液流线第35-37页
        2.2.2 几何参数对流线的影响第37-41页
    2.3 血流壁面切应力第41-46页
        2.3.1 血流壁面切应力的分布特征第41-44页
        2.3.2 几何参数对壁面切应力的影响第44-46页
    2.4 血液流速第46-53页
        2.4.1 过流截面的速度分布特征第46-50页
        2.4.2 模型验证第50-53页
    2.5 弹性血管壁位移与应力第53-57页
        2.5.1 血管壁位移第53-55页
        2.5.2 血管壁应力第55-57页
    2.6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3章 基于流固耦合的青光眼扩张环力学特性分析第59-79页
    3.1 疏水性丙烯酸酯本构参数确定第60-65页
        3.1.1 疏水性丙烯酸酯材料本构模型第60-61页
        3.1.2 混合数值—实验本构参数识别法第61-62页
        3.1.3 压缩实验第62-63页
        3.1.4 数值实验第63页
        3.1.5 混合数值—实验参数识别第63-65页
    3.2 数值模型第65-70页
        3.2.1 单向流固耦合方法第65-66页
        3.2.2 人眼前房第66-67页
        3.2.3 青光眼扩张环第67页
        3.2.4 数值模型与控制方程第67-69页
        3.2.5 材料属性及边界条件第69-70页
    3.3 人眼前房流场分析第70-75页
        3.3.1 正常人眼前房流场第70-72页
        3.3.2 植入扩张环的人眼前房流场第72-74页
        3.3.3 青光眼扩张环壁面切应力第74-75页
    3.4 青光眼扩张环静力学特性分析第75-77页
        3.4.1 眼内压对扩张环的影响第75-76页
        3.4.2 房水动压力对扩张环的影响第76-77页
    3.5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4章 青光眼扩张环结构优化第79-95页
    4.1 结构优化方法第79-81页
        4.1.1 基本原理第79-80页
        4.1.2 工具软件第80-81页
    4.2 青光眼扩张环优化方案第81-83页
    4.3 圆孔青光眼扩张环第83-88页
        4.3.1 初始分析第83-85页
        4.3.2 灵敏度分析第85-87页
        4.3.3 圆孔扩张环优化结果第87-88页
    4.4 椭圆孔青光眼扩张环第88-94页
        4.4.1 初始分析第88-90页
        4.4.2 灵敏度分析第90-92页
        4.4.3 椭圆孔扩张环优化结果第92-94页
    4.5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5章 青光眼扩张环的生物力学性能实验研究第95-109页
    5.1 青光眼扩张环的生物力学实验第95-98页
        5.1.1 实验材料和实验仪器第95-96页
        5.1.2 实验方法第96-98页
    5.2 压缩实验第98-101页
    5.3 压缩作用力松弛实验第101-104页
    5.4 压缩蠕变实验第104-107页
    5.5 本章小结第107-109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09-113页
    6.1 结论第109-111页
    6.2 展望第111-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27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27-129页
致谢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M22α调节GLUT4转位的机制及其在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中的意义
下一篇:基于双能量CT的肝泡球蚴组织特征和血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