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1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5-28页 |
·特大型岩质滑坡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斜倾厚层岩质滑坡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岩质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 第22-28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8-3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第二章 鸡尾山斜倾厚层岩质滑坡视向滑动成因机制 | 第31-53页 |
第一节 概述 | 第31-32页 |
第二节 滑坡区地质环境背景 | 第32-41页 |
·地形地貌与新构造运动 | 第32-35页 |
·地质结构 | 第35-37页 |
·水文地质特征 | 第37-38页 |
·采矿活动 | 第38-39页 |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 第39-41页 |
第三节 滑坡基本特征分析 | 第41-49页 |
·滑坡类型 | 第41-42页 |
·滑坡边界 | 第42-44页 |
·崩滑体特征 | 第44页 |
·滑动面 | 第44-46页 |
·滑坡平面形态 | 第46-49页 |
第四节 鸡尾山斜倾厚层岩质滑坡视向滑动成因机制 | 第49-52页 |
·鸡尾山滑坡成因 | 第49-51页 |
·鸡尾山滑坡视向滑动机理 | 第51-52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三章 斜倾厚层岩质滑坡视向滑动的土工离心模型试验 | 第53-95页 |
第一节 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技术 | 第53-73页 |
·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技术发展历史 | 第53-66页 |
·土工离心模型试验相似理论及相似比 | 第66-73页 |
第二节 试验设备 | 第73-76页 |
第三节 试验目的 | 第76-77页 |
第四节 模型设计 | 第77-79页 |
第五节 模型制备 | 第79-86页 |
·结构面模拟 | 第79-81页 |
·岩块材料 | 第81-86页 |
第六节 试验监测 | 第86-89页 |
·高清数码摄像机 | 第86页 |
·激光位移传感器 | 第86-88页 |
·裂缝监测应变片 | 第88-89页 |
第七节 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成果及分析 | 第89-93页 |
·试验LF | 第89-91页 |
·试验LE | 第91-93页 |
第八节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四章 斜倾厚层岩质滑坡视向滑动的三维离散元模拟 | 第95-104页 |
第一节 三维离散元模型的建立 | 第95页 |
第二节 模型参数取值 | 第95-97页 |
第三节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97-103页 |
·重力的长期作用下蠕滑变形模拟 | 第97-100页 |
·底部采空 | 第100-102页 |
·软弱夹层软化 | 第102-103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五章 斜倾厚层岩质滑坡视向滑动的三维极限平衡分析 | 第104-119页 |
第一节 后部块体驱动、前缘关键块体阻滑的滑动机制 | 第104页 |
第二节 三维极限平衡分析的解析解方法 | 第104-108页 |
·静力解析解法的假设 | 第104-105页 |
·滑体几何特性及矢量推导 | 第105-108页 |
第三节 力的解析与安全系数 | 第108-115页 |
·整体稳定性分析 | 第108-109页 |
·基于关键块体理论的解析解 | 第109-110页 |
·鸡尾山斜坡安全系数计算 | 第110-115页 |
第四节 离心模型试验的三维极限平衡分析 | 第115-117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六章 斜倾厚层岩质滑坡视向滑动识别特征 | 第119-126页 |
第一节 特大型岩质滑坡模式 | 第119-120页 |
第二节 岩质斜坡失稳模式的控制性因素及判定方法 | 第120-122页 |
第三节 斜倾厚层岩质滑坡视向滑动识别特征 | 第122-124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6-130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126-128页 |
第二节 建议与展望 | 第128-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8页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