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2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页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农业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 第17-34页 |
·农业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及内涵 | 第17-22页 |
·北方大型灌区农业水资源的特点 | 第17-18页 |
·农业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 | 第18-21页 |
·农业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 | 第21-22页 |
·农业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 第22-25页 |
·农业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特点 | 第22-24页 |
·农业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24-25页 |
·农业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5-26页 |
·生态经济理论 | 第26-28页 |
·自然一人工二元模式下水文循环 | 第28页 |
·农业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28-34页 |
·指标体系法 | 第28-29页 |
·经验估算法 | 第29-30页 |
·模型构建求解法 | 第30-32页 |
·灌区农业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方法比选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基于SD 的灌区供需水量预测及分析模型研究 | 第34-48页 |
·系统动力学理论 | 第34-36页 |
·系统动力学的特点 | 第34-35页 |
·系统动力学解决问题的途径 | 第35-36页 |
·灌区系统分解 | 第36-43页 |
·系统边界确定 | 第36页 |
·子系统划分 | 第36-43页 |
·灌区供需水量预测 SD 模型构建 | 第43-46页 |
·灌区水资源子系统模型 | 第43页 |
·灌区社会子系统模型 | 第43-44页 |
·灌区经济子系统模型 | 第44页 |
·灌区生态环境子系统模型 | 第44-46页 |
·模型检验 | 第46-48页 |
第四章 灌区农业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模型研究 | 第48-57页 |
·灌区农业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48-50页 |
·评价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 | 第48页 |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注意问题 | 第48-49页 |
·灌区农业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49-50页 |
·灌区农业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模型 | 第50-57页 |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第50-55页 |
·集对分析模型 | 第55-57页 |
第五章 实例研究——宝鸡峡灌区农业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 | 第57-74页 |
·宝鸡峡灌区概况 | 第57-58页 |
·地理位置 | 第57页 |
·气候条件 | 第57页 |
·水文及水资源状况 | 第57页 |
·灌区工程概况 | 第57-58页 |
·社会经济 | 第58页 |
·宝鸡峡灌区供需水量预测 | 第58-69页 |
·灌区可供水量预测 | 第59-60页 |
·灌区需水量预测 | 第60-67页 |
·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第67-69页 |
·宝鸡峡灌区农业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 | 第69-74页 |
·模糊综合评判计算 | 第69-72页 |
·集对分析计算 | 第72页 |
·灌区农业水资源承载能力结果分析 | 第72-7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4-76页 |
·结论 | 第74页 |
·建议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作者简介 | 第82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2页 |